回覆列表
-
1 # 文藏
-
2 # 搗古俠
在古玩行業,我一直秉承一個宗旨:“寧散千金收稀有珍奇,不圖賤價買一般平凡”
青花瓷的產生時代目前已追溯到唐代,但因不完全符合“青、花、瓷”三個要素,故被稱為青花瓷的雛形。成熟的青花瓷要在元代才臻於成熟,以至正年間最精美。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是當時著名的外銷瓷器。
在歷史上曾使用過蘇麻離青、坡塘青、平等青、回青、珠明料等青料,因青料的組分不同,所制青花瓷的呈色也不相同。清代最好的青花瓷是“康青”,即康熙中期的青花瓷。
那麼,怎麼來辨別康熙年間青花瓷的好壞?得注意以下幾個不可不注意的小技巧!在清代初期,即順治元年至康熙十九年間,順治青花瓷在器型、紋飾、和工藝質量方面,還帶有明代崇禎瓷的痕跡,特別要注意那些無款識的瓷器。
這期間也是清代青花瓷工藝質量和藝術性最好的時期!(康熙、雍正、乾隆)。
胎釉特徵:康熙早期民窯青花胎體厚重,胎色偏灰。釉色泛青,釉面有黑棕眼,有的釉面有細小的棕眼,大部分器物帶醬口。器底有放射狀跳刀痕,底足粗糙者有粘砂,露胎出呈火石紅色。底足特徵:有無釉砂底和釉底兩類。器足有平切圈足、寬厚斜圈足、雙圈底足、二層臺足和平底、拱璧底數種!另外,青料、款識、紋飾等方面特徵也一定要注意,比如康熙早期青花采用中國產浙料居多,注意呈色方面。
辨別一件青花瓷器好壞,的從多維度評定,單一方面肯定不行,而且容易打眼。
【青花龍紋瓶】
瓶口微撇,短頸,圓肩,肩以下漸收,圈足。瓶身繪立龍2條,張牙舞爪,龍身捲曲,威武兇猛。足內有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挺拔,為康熙官窯青花中的佳作。
從元代至今,青花瓷一直是瓷器燒製的主流,大量的碗、盤、缸等生活用瓷,都是以青花瓷這種形式燒製出來的。根據康熙青花瓷器實物及其所具的不同風貌和特點,並結合其干支年款將其發展過程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紋飾特徵及繪製方法
圖1 康熙 青花纏枝花卉紋杯
康熙初年,由於當時仍處於朝代更替初期,社會並不穩定,時局的變動從而導致人民的心理發生轉變,尋找某些寄託。故康熙早期瓷器中除生活用具外祭器佔了多半,例如香爐。香爐腹部多繪蓮紋,器身上下均飾有兩道青花邊線,或有在龍頭前開尖內書年款者。早期的畫法一般有簡潔流暢,富於生活氣息的單線平塗法(圖1),還具有畫工細膩,線條纖細且剛柔並致的披麻皴法。
圖2 康熙 青花鳳穿花紋罐
康熙中期,在紋飾繪製方面採用傳統的工筆畫法,細膩傳神。山水多做斧劈皴,並參以透視原理,使畫面與顏色配合達到了難以從語言來敘述的某種境界,極為和諧統一(圖2)。此外,在器壁特別是筆筒上書全篇文章,如《滕王閣序》《前後赤壁賦》等,也開始出現。
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的裝飾手法與此前基本相類,唯圖案紋飾更趨向於向局部發展,景觀人物均有一定程度的縮小。
款識特色
瓷器於器底署本朝年款當始於明代永樂年間,雖在一部分宋瓷中見有底署“大觀”、“政和”年號者,當屬其濫觴。
圖3 康熙 青花纏枝花卉紋杯底款瓷片
圖4 康熙 青花雙龍趕珠紋盤底款瓷片大明嘉靖年制款
康熙早期,朝廷唯恐瓷器損壞後連同本朝年號同棄於廢土之中,故有“不尚尊號”的習慣。故很少具本朝年款者。而堂名,齋名和花押款卻廣為流行(圖3),還可見到繪製圖案於外底上的器物,但其中的祭器,於外壁上可偶見紀年款。書寫最多的當屬前朝年款(圖4)。
圖5 康熙 青花本朝年號底款瓷片
康熙十九年,清代官窯始建,同時也進入了康熙青花瓷發展的中期。同時也開始大量書寫本朝年款(圖5),為六字“大清康熙年制”。
圖6 康熙 青花閒章底款瓷片
圖7 康熙 青花雙圈無字底款瓷片
四字“康熙年制”的青花楷書款,均書於器底和內心,其中可見的有單圈,雙圈;無圈,雙方框、雙長方框、凹雕、凸雕、楷書、草書、六字三行,六字兩行、四字二行等,還見有閒章款(圖6)、雙圈無字款(圖7)、堂名款、吉語款(圖8)、繪有如秋葉、團鶴之類的花押圖記款以及完全無款者(圖9)。
圖8 康熙 青花雙圈吉語“玉堂珍玩美器” 款瓷片
圖9 康熙 青花花押底款瓷片
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中的款識可謂繁雜多樣除了已有的具本朝年款者,另有干支紀年款,吉語款以及大量的堂名、齋名款出現在了器物的底部。著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圖形花押者也可見到。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