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甘肅福瑞源建築裝飾
-
2 # 煮酒論華途
我來說說我個人的經歷啊!之前住單位宿舍,車子放在廣場,冬季的時候用車就是玻璃上一層霜,得用飯卡掛好久,很煩!後來就從網上購來了汽車防雪防霜罩,挺實用的,效果也可以,就是鋪設和收起有點費事!還有可以提前打著車,開暖風,讓霜融化,不過這種比較費時。最好的是有個地下停車位吧!不過對於車子放外面的,防霜罩是個不錯的選擇
-
3 # 天和Auto
汽車面對霜凍-除車庫以外沒有其他理想解決方式
首先解釋何為霜何為凍
結霜(霜凍)原指農業領域的特殊氣象條件,“霜”形成的基礎是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狀態,“凍”指因為環境溫度過低而凝結成為一種白色的冰晶。環境溫度越低空氣承載水分子的能力則會越差,而在城市中不論是生活排放、工業排放以及汽車尾氣排放,這些因素形成的雨島效應以及陽傘效應會增加空氣的溼度並且加速地表的冷卻。於是這些在日間溫度偏高時承載大量水汽的空氣,在夜間降溫後則成為冰晶凝結在任何低溫物體上。
汽車結霜在冬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不過空氣溼度不同會區分車外結霜和車內結霜。
車外結霜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導致,但需要的氣象條件為空氣溼度比較大;偏北方城市的氣候比較乾燥,車輛結霜的機率和嚴重程度並不高。而偏南方城市或沿海城市則更夠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只是有沒有感覺汽車更容易結霜呢?這種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容易結霜只是因為一種“熱交換”,形成需要兩個步驟。
1:汽車執行時發動機會產生相當高的溫度,這一溫度會加熱發動機艙、引擎蓋,同時透過熱風加熱車內空氣以及四周的車窗。
2:汽車熄火後發動機不在持續產生高溫,上述各位置均會開始降溫。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熱能會從高溫物體無序傳導至低溫物體,那麼汽車車身的高溫則會傳導至空氣中;也就是加熱了空氣,或者說空氣吸收了車身的熱能。空氣升溫後承載水分子的能力會增強,此時空氣溼度會升高;而同時車身的熱量被吸收之後又會降溫,如環境溫度低於零攝氏度則滿足了霜凍的條件。
中篇終結:汽車結霜的過程為-汽車散熱、空氣被加熱、溼度升高、冷卻車身、空氣水分子飽和結為冰晶、凝結在被冷卻後的車身上,整個構成也就是一種“熱交換”。所以只要空氣溼度偏高則有讓汽車結霜的理想條件,偏乾燥的地區會出現輕微的小範圍汽車結霜,只是一般使用者不會注意觀察。
造成車內結霜的場景一般有兩種,原理均為車內空氣溼度過大。第一種場景為車內同時使用熱空調和加溼器,或者長途駕駛車內滿載;熱空調的作用是加熱空氣溫度使其具備更高的承載水分子能力,加溼器等於給空氣“注水”,而人呼吸也會撥出很多水蒸氣,所以長時間駕駛車輛也會因為呼吸導致車內空氣溼度高。在車內溼度高的前提下,車輛熄火後四周車窗溫度降低,在沒有低於零攝氏度之前熱空氣被冷卻會在車窗內形成水霧,如低於零攝氏度那不就得結霜了嘛。
第二種場景是刷車後的第二天,車內總會出現四周車窗的氣霧或結霜。原因無須贅述,簡而言之是刷車造成車內空氣溼度高,比如直接沖洗車門踏板位置、腳墊沒有烘乾等原因造成。討論至此則可以總結了,造成汽車結霜的兩種場景的解決方式很簡單(但也很難),因為想要避免車外結霜就得找空氣溫度恆定且相對溫暖的地下停車場,然而多數汽車使用者並不具備這一條件;而露天停放車輛總是很難避免結霜,那麼就要考慮如何在結霜後快速處理了。
很多使用者習慣在停車時於前檔位置覆蓋一層布,第二天駕車時拽掉這層布就能保證前檔清晰可視;這種方式可以嘗試使用,只是溼度過高時這塊布也會被凍在前檔上哦,出現這種情況會更尷尬。所以除霜只有透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是透過玻璃噴水融化前檔的霜,配合雨刮器可以快速的清潔。
第二種方式為利用暖風空調從車內加熱前檔使其融化,不過啟動車輛後要等待冷卻液升高溫度後才能帶來暖風,也就是說想要暖風就得原地熱車。至於原地熱車雖然會產生積碳和增加油耗,是一種錯誤的用車行為;但是在偏北方地區如環境溫度過低,直接進入車內也無法忍受低溫,且前檔一般是結冰而不是結霜了,所以一定程度的原地熱車也是不得以而為之。
以上兩種方式是車外結霜的處理方式,車內結霜同樣只需要用上述第二種方式,利用汽車暖風使其吹乾蒸發即可。且啟動車輛後可隨機開啟空調風機,雖然開始吹出的是涼風但溫度會線性的緩慢增長,在暖風不斷升溫的同步使前檔升溫效率會更高。
其次則是在用車之前學會預防,比如長途滿載駕駛預計停車之前,開啟四周車窗行駛幾百米,雖然冷一些但是內外冷熱空氣交換能降低車內溼度,車窗結霜程度則會減輕很多。至於刷車後則沒有辦法嘍,除非刷車後能夠長距離長時間駕駛,利用腳步的暖風可烘乾底部的水汽,這就汽車除霜的方式。
回覆列表
冬天室外車放一個晚上駕駛室太冷,突然發動機工作了駕駛室有溫度後跟外面的溫差有變化後就形成了霜,等駕駛室溫度提高後會自然而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