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寸書齋ol
-
2 # 歷史磨坊
漢代士卒一聽這個問題,不禁瞪圓了雙眼:“老哥,當兵還給錢啊?”
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及出土的漢簡,漢代的大部分時間只有給軍官俸祿的記載,而沒有給士兵薪水的隻言片語,這說明,當時當兵是沒軍餉的。兩漢時期,採取的是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制,據《漢官儀》:“民年二十三歲為正,一歲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也就是說,每個成年男子,從23歲開始,就要服兵役了。當時,兵役與徭役一樣,是民眾的義務,國家不給錢。
不給錢,那要當多長時間呢?當時當兵有三種,一種是到中央作“衛”兵,相當於北京衛戍區,一般服役期為一年,由地方選派。這種兵雖然離家遠,但待遇高啊,來回旅費由中央供給,初到和期滿退役,皇帝備酒席款宴,平時穿的吃的,也不要衛兵們自己花錢。
第二種是到邊郡作“戍”卒,期限要求很短,只有三天,這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老制度。但漢代疆域遼闊,走那麼老遠,還要自己出吃喝,一切費用都要自己擔負,實在不現實,沒人願意去,於是當時朝廷規定,凡是不願去當“戍”卒的,繳納300錢,就可以免戍。如果有10個人不去,那朝廷就應該收3000錢的免戍費,然後朝廷再用這些錢來僱人去的,一去就是30天,被僱的人於是就得了錢。
第三種是在原地方服兵“役”,這就啥也沒有了。當然了,如果發生戰爭,國家還是要緊急徵兵的,應該也是基本上沒軍餉,兄弟們上戰場自己搶吧!
當然,雖然不發餉,但吃喝總是有的,每位戍卒不僅發糧食,有時還要發食鹽。東漢末期,軍隊中也出現了軍屯,由駐軍屯田自給。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人相食而餓殍遍地,能當兵吃糧就不錯了,不要餉銀也要幹啊,至少可以吃人而不擔心被人吃。
唐朝時期,當兵的更沒錢了,因為唐朝沿用了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選拔訓練府兵的折衝府。府兵雖然沒錢,但全家可以免除賦役,也算是一種補償。
但到了後來,府兵制逐漸被破壞,府兵徵發物件主要是均田農民,到玄宗統治時,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均田制被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再加上本來當兵也是有期限的,可士兵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導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府兵制就被廢除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募兵制!
見到“募”字,大家終於笑了——有錢了!士兵成為職業軍人,平時都有軍餉拿了。但這錢可不是白出的,士兵要精挑細選,當時規定,士兵要能穿三層衣甲,腦袋上再著胄(青銅頭盔),操十二石之弩,挎箭五十枚,荷戈,帶劍,裹三日之糧,負重奔跑,由拂曉至日中能奔跑一百里者,才能應徵人伍。唐朝軍餉多少我沒找到,宋朝的倒有,北宋禁軍的薪水每年大約45貫,廂軍大約30貫。唐朝沒宋朝出手闊綽,應該比這少點吧!
此外,問問題的這位兄臺,你是打算穿越回漢唐當兵去嗎?回去想發財就快點鍛鍊身體吧,搶的總比發的多!
回覆列表
漢朝時期的兵制為義務兵制,百姓有替國家打仗的義務,普通士兵是沒有軍餉的,古代的徭役就是指這種情況,百姓要免費為朝廷幹活和打仗,只有做到領導階層才會有固定的俸祿,依據不同職位有所不同。
雖然漢朝士兵沒有軍餉,但是不代表打仗沒有錢拿,軍人需要依靠戰功換取錢財,大勝之後還有犒賞,士兵陣亡之後地方會給予一定的撫卹,主要在免除賦稅等方面,每個時期的撫卹制度都不一樣,但是很多陣亡士兵是拿不到撫卹的。
唐朝初期的兵制是府兵制, 其制度史籍描述如下:
“三時農耕,一時教戰”。“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則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府兵制的史書描述為府兵制下的唐朝士兵不僅沒有軍餉,出征打仗還需要自備弓馬兵器,自帶糧餉。平時為民,戰時為軍,打仗的時候同樣可以憑藉功勳換取錢財,甚至可以封侯拜相。唐朝的府兵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唐朝達到頂峰,主要是節約國家財政,還能夠方式將領擁兵自重。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府兵制徹底崩潰,轉變為募兵制,士兵就開始有了軍餉了,神策軍年餉30貫,防秋軍年餉20貫,邊軍年餉10貫。
一貫錢大約是1000枚,之所以說大約,是因為士兵拿到手裡的錢可能不滿1000,而且不同時期一貫錢的數量也不一樣,1000枚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幣大約是7000-10000元左右,也就是說唐朝士兵月薪在5000-20000之間,放到現在也算是不錯的收入水平。
不過無論在什麼時代,士兵想要發財還是要看戰功,有了功勳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賞賜,還可以加官進爵,不過戰亂帶來的傷害同樣是不同人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