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掀開科學的超短裙
-
2 # 火星一號
對於爆發成超新星的恆星而言,這就是死亡。而對於其他恆星而言,超新星爆發是恆星形成的一種誘因。
有兩種恆星最終會演變成超新星,一種是質量很大的恆星,當它們內部的核聚變產生的輻射壓無法抵擋引力坍縮時,就會猛烈地爆炸成超新星。還有一種是擁有特殊伴星的白矮星,如果伴星足夠接近白矮星,那麼,白矮星的引力就會把伴星的物質吸積過來,使得白矮星的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由此將會引發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們是恆星形成的誘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恆星不會在超新星的遺蹟中直接形成,因為超新星產生的星雲逐漸向外擴散,密度會變得越來越低。但這些星雲在擴散的過程中,將會誘發原先瀰漫在星際空間中的星雲坍縮成恆星,並且給這些恆星注入重元素,這部分元素的佔比大約只有2%。雖然超新星帶來的重元素很少,但這卻使宇宙中出現生命成為了可能,要知道,組成地球生命的重元素都是來自原始太陽星雲附近的一顆超新星。
-
3 # 科普大世界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這句話來形容超新星爆發非常恰當。超新星爆發代表著恆星主序星階段的結束,因此可以稱為一種死亡,天文學上通常也是這麼稱呼的,然而超新星爆發之後,又生成了新的天體,即中子星或者黑洞,因此超新星爆發也是中子星或者黑洞的新生,同時它產生的大量星雲也會促進其他恆星的誕生,再如la型超新星爆發,整個星體都會爆炸後散作星雲,這都為其他恆星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超新星爆發通常是大質量恆星才會出現的現象,其原始質量至少相當於太陽的八倍,當他的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將會以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爆發而結束,在那一刻,恆星釋放的能量比其一生核聚變釋放的能量還要多很多,如果爆發了之後中心形成了中子星,其外圍的物質則大量拋散到宇宙空間中,形成體積巨大的星雲,比如中國宋朝人看到的天關客星,它就是一場超新星爆發,形成的蟹狀星雲的規模已經達到直徑六光年,但仍然在以每秒一千公里的速度膨脹著。
而如果超新星爆發中心形成了黑洞的話,那麼這個黑洞會大量的吸收前身恆星的物質,被拋散出去的物質將很少,難以形成大規模星雲。
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到了晚年死亡之後,將成為一顆白矮星,並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但是如果白矮星附近有一顆恆星作伴星的話,那麼它就會不斷的吸收伴星上面的物質,最終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1.44倍太陽質量)而發生超新星爆發,這樣的超新星爆發就是La型超新星爆發,比較特殊的是其中心幾乎不會遺留下什麼東西,基本上全部炸飛成星雲的狀態。
星雲是孕育恆星的地方,每一片星雲都是恆星誕生的溫床,所以超新星的死亡也在促成著又一批恆星的新生,就像落下的花瓣化作春泥給鮮花提供養分一樣,新的恆星將誕生於前身恆星爆炸形成的星雲之中。
我們的太陽也是在這樣的星雲形成的,但是在我們太陽系附近一百光年之內卻看不到有什麼中子星和黑洞存在,那麼誕生太陽的這片星雲是從哪裡而來呢?從上面的星雲形成過程來看更有可能是一種La型超新星爆發了。
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就是氫元素,其絕大部分誕生於宇宙形成之初,但是超新星爆發的時刻也會有部分氫元素形成,同時也會形成很多重元素,比如鐵、鎳、銅、金、鈾、鉛等金屬元素,它們都來自於超新星爆發,我們地球上的這些金屬礦藏當然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有如此豐富的元素,我們的太陽系中才會有太陽和木星、土星這樣的以氫氦元素為主的天體,也有很多像我們的地球這樣的巖質星體了,不過整個太陽系中,仍然是以氫氦元素的丰度最高,佔到了整個太陽系所有物質的95%以上。
回覆列表
非要這麼說的話,對於之前的恆星來說是死亡,對於之後的中子星或者黑洞來說是新生。
以現在的理論看,超新星爆炸有很多種情況,不過經常說的有兩種:一種是“吃爆了”,一種是“胖死了”。
“胖死了”=舊的死去,新的出生這種是人們最常說的一種超新星爆炸,就是一顆恆星隨著年齡見長,“內力”不足,頂不住自己超大質量產生的超大引力,會發生坍縮。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大爆炸,也就是超新星爆炸。
爆炸後,除了殘骸,可能會留下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誕生了新的天體。雖然曾經的恆星死亡了,但新生的天體會繼續它們的“生命”。
“吃爆了”=死亡這種情況是,一開始有一顆白矮星,在它周圍還有一顆伴星環繞,由於白矮星的引力,不斷從伴星身上吸取物質,等質量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就自爆了,這就是超新星爆炸,就像吸血過多的蚊子(不知是不是蚊子真的會這樣)。
而爆炸後殘骸就四散了,什麼天體也沒有了,這種應該是絕對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