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在太空生孩子仍是人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下,受精卵無法發育。因為倫理道德等因素,必須在成功實現哺乳動物的太空繁育之後,才可能開展人類太空生育試驗。

    地表的環境和太空環境大不相同,這一點就阻礙了地球生物在微重力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生物在地表的溫和環境中進化來,地表因為有大氣層的阻擋,宇宙輻射、紫外線等強度都比較低,而且趴在地表的生物都適應了地表的重力環境。

    地球生物一旦進入太空都會有一定的適應問題,構造相對簡單的單細胞動物,或者在演化史中出現較早的兩棲類、爬行類動物在太空中的適應性還好一些,原因在於它們的體細胞的分化程度低一些,可是哺乳動物是地球上出現較晚的物種型別,構造複雜。太空微重力環境影響很大。

    人類在太空中的生活會遭到很多影響,因為缺乏力量應用,鈣質流失、肌肉萎縮已經是比較基礎的生理變化了,近現代的研究顯示在太空由於靜脈血液可能因為靜脈瓣無法因為血液的流體靜力學因素而關閉,會有靜脈血倒流的現象,會導致頸部血管血栓發生機率增高;太空輻射會作用於人的基因,基因本身就有甲基化等改變,而在太空微重力、較高宇宙輻射的環境中,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升高,可以理解為人體應激的表現,但是卻可能使宇航員未來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增加。

    為了宇航員太空旅行的安全,從人類進入太空時代開始,就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實驗,也包括生物的太空繁育實驗。兩棲類等構造較為簡單的物種,在太空中還可以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哺乳動物的受精卵在太空環境中很難發育,不過美國NASA曾經將小鼠的精子冰凍帶入太空,然後再返回地球,注入雌性小鼠的體內,結果使小鼠成功地受孕,說明在這種冰凍的條件下,微重力的影響較小;

    而中國實踐十號科研衛星也曾進行相應的實驗,我們更進一步的是攜帶著老鼠的受精卵到太空,給予合適的條件,結果受精卵也只是從一個細胞分裂為兩細胞。迄今為止太空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到底有哪些還未完全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類不大可能進行人類太空繁育實驗,主要還是以生物實驗代替。

    NASA有計劃進行更進一步的哺乳動物太空繁育實驗,但是目前也還沒有提上日程。在太空吃東西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人類的消化道肌肉的蠕動方向是從食管到直腸,所以即便是在地球上將人倒掛起來,人還是可以吃東西,只不過容易嗆到。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中,吃東西就無所謂體態的問題了,不管哪個方向食物受到的力主要就是嘴巴的吸力,然後沿著食管一路到腸胃。

    這兩個事情不能並列,吃東西是建立在較為宏觀的腸胃結構的基礎上,而太空中生育則是從生殖細胞形成到精卵結合,是一個較為微觀的過程,在較高輻射中,生殖細胞的形成可能發生障礙,而在交配後生殖細胞在女性體內的運動方向則可能受到微重力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精子無法找到卵子。

    總之,目前的條件還不成熟,未來若是要實現太空生育,或許需要建設規模龐大、擁有模擬重力的飛船。同理,若是在某個星球的表面,比如在月球表面,由於還存在重力,生育或許會更容易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與時俱進”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