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rugo31222

    “面由心生”同於“相由心生”這裡的“相”不僅僅是指長相,而是指整體的外觀形象。心理素質變了,即使相貌不變,也會給人以不同的外觀形象。在這個意義上說,“相由心生”是真的。  其次,基因決定主要是骨骼形態,區域性的軟組織(肌肉、皮下脂肪)還是會有不同的。比如人自己可以改變胖瘦。另外,一些習慣性的動作比如微笑,也會對容貌有一定影響。  所以,雖然“相由心生源自佛教,但不能把它簡單歸結為迷信。  出處  “相由心生”源自一個典故:據說唐朝裴度少時貧困潦倒。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禪師。大師看了裴度的臉相後,發現裴度嘴角縱紋延伸入口,恐怕有餓死的橫禍,因而勸勉裴度要努力修善。裴度依教奉行,日後又遇一行禪師,大師看裴度目光澄澈,臉相完全改變,告訴他以後一定可以貴為宰相。依大師之意,裴度前後臉相有如此不同的變化差別是因為其不斷修善、斷惡,耕耘心田,相隨心轉。  編輯本段考證  “相由心生”一詞在佛經和相學中都是有據可考的,佛學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現形式,與“性”相對,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質,相學的相則是指面相。   在佛學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經典《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物事皆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   所謂“相”,即是我們平日生活中所見到的諸事物之表象。梵語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狀,表於外而想像於心者。大乘義章三本曰:“諸法體狀,謂之為相”。唯識述記一本曰:“相謂相狀”。法華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醜是相。所謂相由心生,即是闡述了一種超脫的唯心主義哲學,《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說的是世上景象,不過光影;愛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見相,是由於心中有相。如來說勿著相,也就是讓弟子們不要為塵世間的幻象所矇蔽,應當一心求解脫,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在看相玄學中“相”的意義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個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說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一個人的個性、心思與作為,可以透過面部特徵表現出來。這裡的“相”不是指一時相貌的改變,而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理解,流傳甚廣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庫全書》(康熙版)中關於看相的內容有這樣的論述,如“七尺之軀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聽人之聲,未聽人之聲,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觀人之心”。   宋·陳希夷有說: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   從心理學的層面來說,每個人的面相都反應著其相對應的身體和心理的狀態,比如一個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的人,其通常在相學中都天庭飽滿、紅光滿面、神采奕奕。相反,一個身體有病,或者苦惱憂愁的人通常愁雲密佈、眉頭緊鎖,其多半是很難有順心的事。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編輯本段科學解釋  心念即生, 必然影響身體,比如愉快,心裡舒暢, 神清氣爽,遇事便達觀寬厚,便有助氣血調和,氣血調和, 五臟得安, 功能正常,身體康健,而此又反之影響心態。良性迴圈,自然滿面光華, 一團和氣, 雙目炯炯, 神采飛揚.讓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 若總是攻於心計, 或鬱郁不舒,自然凡事另眼而觀, 無法如常人言笑, 如林黛玉,遇到點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 長久如此, 氣不舒, 血不暢, 營無養, 衛無充,五臟不調, 六神無主,如此身體狀況, 臉上青黃臘瘦,暗淡無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團,雙目無神, 半死不活, 等等,讓人一見就鬱悶,起碼不舒服, 人緣自然也就差得遠了。所以, 身體髮膚, 既然授之父母,但這張臉讓人看後是何感覺, 還要發於一心。日久則生是相, 並非相家妄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inkpad中心按鈕和小紅帽如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