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01343058834

    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的思想感情。

    出自:《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作品,原文:

    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簷,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裡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裡有的是安適悠閒。

    久困於樊籠裡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

    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賞析:

    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

    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響,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這也就使他身上擁有出仕與歸隱的矛盾。

    魯迅先生也說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在他做官的日子裡,各種權力的爭奪,一切卑汙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

    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這一切都違背了他的做人準則。所以說,他選擇歸隱,著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詩詞中 “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這就充分的表現了他已經厭倦了仕途生活,對自由生活的嚮往,渴望逃脫官場這個大“樊籠”。

    詩的第二部分主要寫居室之樂,“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敘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

    道盡歸田之樂。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

    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

    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這讓我們感到有一種烏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閒。也讓我們明白了詩人是天真純樸,固守寒廬,寄意田園。

    超凡脫俗的,他所向往的社會,是沒有貧困,沒有鬥爭與矛盾,清閒自由,無拘無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和聲學中的排列法,一共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