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純理論上講,排列法共有三種,這是根據上三聲部相鄰兩聲部之間的距離決定的,也就是高音部和中音部、中音部和次中音部之間的距離。這就有三種可能:
如果兩個距離都是在四度或四度以內,稱為密集排列法,也就是聲部之間比較密。
如果兩個距離都是在五度或五度以上,稱為開放排列法,也就是聲部之間比較疏。
如果一個是四度或四度以內,另一個是五度或五度以上,則稱為混合排列法。
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間的距離,不受此限制,最近可以是同音(純一度),最遠可以相隔三個八度。排列法的判斷只看上三聲部,所以低音部與次中音部之間的距離不管有多近,多遠,都不影響排列法的判斷,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錯誤。第二,上三聲部相鄰兩聲部之間的距離,最大是八度,如果超過八度,就是錯誤,稱為聲部超越,這會使和絃音響不夠豐滿。
對於初學和聲的人來說(正三和絃與終止四六和絃之前),要學會做題時判斷用什麼排列法。。如果是原位正三和絃,則可能有開放和密集兩種排列法。寫密集排列法時,只要根據旋律音,由上至下依次寫出上三聲部的和絃音即可,低音寫和絃根音。寫開放排列法時,根據旋律音,由上至下,跳過一個和絃音寫一個和絃音,低音寫和絃根音。這樣寫出的和絃,就是重複根音的原位正三和絃。因為上三聲部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三音和絃,再加上低音是根音,因此重複了一個根音。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寫低音時,不寫根音,仍然按照密集或開放的寫法去寫低音,結果做出的作業,低音有根音,有三音,有五音,這樣寫出來的和絃不是原位,而且連線必然出錯,因此要非常注意,寫低音時不用考慮排列法的問題,只寫和絃的根音,不要寫三音或五音。在初學和聲時,只要排列法正確,就不會出平行五度、八度等錯誤。原位正三和絃在初學和聲時不可以用混合排列法。學到後面的副三和絃、正七和絃、重屬和絃時,有些和絃解決到正三和絃,是需要重複三音或五音的,這時會有混合排列法。
初學和聲要掌握在和絃進行時換排列法的幾種可能。第一,三音跳進。第二,和絃轉換中的後兩種(反向、斜向)。第三,結束終止時終止四六和絃到屬和絃隨跳進發生的排列法變化。根據這三點,可以判斷出做目中哪些音用開放,哪些音用密集。比如,遇到三音跳進(III級音和VI或VII級音之間的跳進)時,一定要換排列法,較高的音用開放,較低的音用密集。遇到五度、六度跳進的和絃轉換,一定要換排列法,較高的音用開放,較低的音用密集。
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和絃轉換和排列法轉換看成一回事,雖然課上講的很清楚,但一做題就糊塗。有的學生做了好多次題目,改了很多次,還是認為和絃轉換要換排列法。所以要非常注意這個問題:用和絃轉換時並不一定非要換排列法,和絃轉換的定義是“和絃在重複時換另一種形式”,這裡說“形式”,而沒有說“排列法”,“形式”不僅僅包括排列法,還包括旋律位置,原位轉位(當然,初學和聲時還不會用轉位)。和絃轉換時是可以換排列法的,只是“可以”,並不是“必須”,如果做題時遇到和絃轉換,前後音排列法相同,那就不能換排列法,如果換了一定出錯。換還是不換,一定要跟據前後音以及旋律跳進(如果有的話)的情況來判斷。如果和絃轉換時,兩個音發生了五度、六度跳進,那就說明要用斜向轉換,一定要換排列法。如果兩個音發生的是四度跳進或者平穩進行,就需要跟據前後和絃的排列法來決定是否要換排列法。
關於混合排列法,就不多說了。學到後面才會用到。書中第一次遇到混合排列法,是結束時D-T因導音按傾向性解決到主音,造成最後形成省略五音的主和絃,有時這個和絃就是混合排列法(有時不是),但教材中並未提到。從這一點可看出,如果正三和絃上三聲部中發生重複音,就會有混合排列法出現。後來的六和絃有混合排列法也是這個原因,六和絃上三聲部重複根音或五音,有時會造成混合排列法(當然也有開放和密集的,初學者往往以為六和絃一定是混合排列法,是錯誤的)。在學到混合排列法時,不必用心去想到底用哪種排列法,而是要顧及聲部平穩進行,只要聲部是平穩的,寫出來的和絃是正確的,就可以了,寫出來是什麼排列就用什麼排列,自然形成。學到後面七和絃、副三、正七、重複、離調,就更是如此,也許學到熟練的時候,就不會再去考慮排列法的問題了。
先從純理論上講,排列法共有三種,這是根據上三聲部相鄰兩聲部之間的距離決定的,也就是高音部和中音部、中音部和次中音部之間的距離。這就有三種可能:
如果兩個距離都是在四度或四度以內,稱為密集排列法,也就是聲部之間比較密。
如果兩個距離都是在五度或五度以上,稱為開放排列法,也就是聲部之間比較疏。
如果一個是四度或四度以內,另一個是五度或五度以上,則稱為混合排列法。
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次中音部和低音部之間的距離,不受此限制,最近可以是同音(純一度),最遠可以相隔三個八度。排列法的判斷只看上三聲部,所以低音部與次中音部之間的距離不管有多近,多遠,都不影響排列法的判斷,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錯誤。第二,上三聲部相鄰兩聲部之間的距離,最大是八度,如果超過八度,就是錯誤,稱為聲部超越,這會使和絃音響不夠豐滿。
對於初學和聲的人來說(正三和絃與終止四六和絃之前),要學會做題時判斷用什麼排列法。。如果是原位正三和絃,則可能有開放和密集兩種排列法。寫密集排列法時,只要根據旋律音,由上至下依次寫出上三聲部的和絃音即可,低音寫和絃根音。寫開放排列法時,根據旋律音,由上至下,跳過一個和絃音寫一個和絃音,低音寫和絃根音。這樣寫出的和絃,就是重複根音的原位正三和絃。因為上三聲部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三音和絃,再加上低音是根音,因此重複了一個根音。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寫低音時,不寫根音,仍然按照密集或開放的寫法去寫低音,結果做出的作業,低音有根音,有三音,有五音,這樣寫出來的和絃不是原位,而且連線必然出錯,因此要非常注意,寫低音時不用考慮排列法的問題,只寫和絃的根音,不要寫三音或五音。在初學和聲時,只要排列法正確,就不會出平行五度、八度等錯誤。原位正三和絃在初學和聲時不可以用混合排列法。學到後面的副三和絃、正七和絃、重屬和絃時,有些和絃解決到正三和絃,是需要重複三音或五音的,這時會有混合排列法。
初學和聲要掌握在和絃進行時換排列法的幾種可能。第一,三音跳進。第二,和絃轉換中的後兩種(反向、斜向)。第三,結束終止時終止四六和絃到屬和絃隨跳進發生的排列法變化。根據這三點,可以判斷出做目中哪些音用開放,哪些音用密集。比如,遇到三音跳進(III級音和VI或VII級音之間的跳進)時,一定要換排列法,較高的音用開放,較低的音用密集。遇到五度、六度跳進的和絃轉換,一定要換排列法,較高的音用開放,較低的音用密集。
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和絃轉換和排列法轉換看成一回事,雖然課上講的很清楚,但一做題就糊塗。有的學生做了好多次題目,改了很多次,還是認為和絃轉換要換排列法。所以要非常注意這個問題:用和絃轉換時並不一定非要換排列法,和絃轉換的定義是“和絃在重複時換另一種形式”,這裡說“形式”,而沒有說“排列法”,“形式”不僅僅包括排列法,還包括旋律位置,原位轉位(當然,初學和聲時還不會用轉位)。和絃轉換時是可以換排列法的,只是“可以”,並不是“必須”,如果做題時遇到和絃轉換,前後音排列法相同,那就不能換排列法,如果換了一定出錯。換還是不換,一定要跟據前後音以及旋律跳進(如果有的話)的情況來判斷。如果和絃轉換時,兩個音發生了五度、六度跳進,那就說明要用斜向轉換,一定要換排列法。如果兩個音發生的是四度跳進或者平穩進行,就需要跟據前後和絃的排列法來決定是否要換排列法。
關於混合排列法,就不多說了。學到後面才會用到。書中第一次遇到混合排列法,是結束時D-T因導音按傾向性解決到主音,造成最後形成省略五音的主和絃,有時這個和絃就是混合排列法(有時不是),但教材中並未提到。從這一點可看出,如果正三和絃上三聲部中發生重複音,就會有混合排列法出現。後來的六和絃有混合排列法也是這個原因,六和絃上三聲部重複根音或五音,有時會造成混合排列法(當然也有開放和密集的,初學者往往以為六和絃一定是混合排列法,是錯誤的)。在學到混合排列法時,不必用心去想到底用哪種排列法,而是要顧及聲部平穩進行,只要聲部是平穩的,寫出來的和絃是正確的,就可以了,寫出來是什麼排列就用什麼排列,自然形成。學到後面七和絃、副三、正七、重複、離調,就更是如此,也許學到熟練的時候,就不會再去考慮排列法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