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水穿石AAA
-
2 # 巔峰對決
小米新機給人留下總是缺貨需要搶購的印象,其主要是因為小米的這種新型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式。
庫存——指庫中現存的現金或物資,但是庫存應為全新未開封未經使用過的商品。《源於百度百科釋義》
傳統廠家的銷售模式在小米創立之前,手機行業廠商對自己的產品銷售基本還是按照傳統的代理模式在全國線下市場鋪開進行。
傳統的手機銷售模式是廠家透過各地不同級別的代理商向用戶來銷售產品,這種模式下經銷商會存在一個風險,那就是囤貨量,也叫庫存。從手機廠家按出廠價賣給一級代理經銷商開始,每再經過下一級代理經銷商,上一級的代理經銷商都會進行加價以保證自己的利潤,如此一來終端使用者購買到手的產品價格當然會比出廠價高很多。
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使用者到店能摸到手機產品和決定購買時能直接有現貨,代理經銷商就不得不提前進行一定數量的囤貨,風險也就因此產生。如果商家的囤貨比較多,會在未出售產品前一直佔據商家的現金流,而且一旦廠家調低零售指導價,未及時售完的手機就會對商家形成利潤減少甚至虧本的可能。
這種傳統的銷售模式,對手機生產企業的出貨量有一定的要求,因為是現貨線下鋪貨,手機廠商就必須先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產品,這同樣對手機生產企業的供應鏈及資金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小米創新的網際網路銷售模式2010年小米公司創立,一年後推出小米手機並以創新性的網際網路營銷模式進行開售。
小米的這種網際網路銷售模式直接跳過了所有的代理商,而是透過網際網路網站將小米這種製造生產企業與最終消費者直接聯絡起來,一方面小米可以直接最大化壓減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小米也能透過網站直接收集使用者想要購買產品的需求數量。
小米手機在推出時以1999元的價格打響了自己的價效比,並形成一種品牌標籤。由於小米是新進入手機行業的企業,正如後來雷軍自己回憶的一樣,當時小米內部對第一款產品的定價和銷量預期是沒有太大自信的。
對於一個初創企業來說,新產品的推出和上市肯定是小心謹慎的,存在著很多的未知性。而小米在打價效比的同時,更是推出了預約購買模式。
預約購買模式說白了有點空手套白狼,透過預約量大致可以瞭解和掌握某一時段使用者購買產品的意願,小米再拿著這些預期銷量調整生產廠的銷量,如此一來,小米的庫存壓力就會小很多,當然也大大減輕了規模量產對供應鏈和現金流的需求。
除此之外,新款手機產品在完成開發試驗進入量產銷售階段時,生產廠家也通常會存在一個生產線調整、工人上手熟練、質量品控提升的產能爬坡過程,這也對小米手機發布後最初的幾輪銷售實際可售賣數量形成了制約。
小結所以,小米手機所採用的網際網路模式這麼多年,在每次新機發布後最初的銷售週期內,都無法逃脫“飢餓營銷”的使用者聲討,低庫存為企業減了負,但產能爬坡等因素同樣也如雙刃劍制約著小米,好在米粉對小米新機的喜愛並不會隨著搶購失敗而消散,或許下一輪就有好運到來。
-
3 # 科技微發明KJWFM
因為小米沒錢訂貨,每臺兩千,
一百萬臺就20億,小米是輕資本公司賺的錢又少更沒錢訂貨。
而且擔心賣不出去每次定做數量會越來越少。
除了華為,藍綠廠,三星,蘋果這幾個大資本企業有錢訂足夠的貨外,其他手機品牌都遭遇過做不出來賣的情況。(魅族,一加,錘子,樂視等網際網路品牌)
手機外的其他產品沒貨,這個確實比較無法理解,但也有合適的解釋,就是預設兩條生產線每天產量1萬臺,但是太好賣了做不出來賣,如果增加新的流水線可是很大一筆投資而且周邊產品購買熱度下降的很快說不定新生產線都還沒做好就過氣了,沒人買了。所以增產和穩產這個抉擇就在市場部手裡了。
市場部更多是希望把握在有得賣,差不多夠賣,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情況吧。
真的不夠賣和囤著來賣都不是老闆想要的結果。
回覆列表
小米之家員工透露,一個三線城市直營和專賣大概有300多臺,其它授權/直供點不算,保守估計線下有10萬臺以上的備貨。小米9備貨充足嗎?線下人員都說比原來強太多了,但是線上並非如此呀,不知道是不是把東西從線上轉移到線下了,我估計首批能有30萬左右的貨,傳說的50-100萬絕對沒有。
如果備貨太多,也可能出現資金週轉不過來的情況,一旦賣不出去,庫存積壓將增加企業營運成本。小米為上市提交的招股書,也可看出“飢餓營銷”的端倪。當產品限量供應後,能讓消費者提高對產品的價值感知,也會增加產品的吸引力,這就是通俗上的說法——物以稀為貴。而且每輪搶購還能維持話題性和品牌熱度,何樂而不為?
運用於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推廣,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以維護產品形象並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因為利用飢餓營銷。一開始定價低,但是利潤少甚至虧本。電子產品更新快,過幾個月成本降低了,利潤高了就放開購買。但是普通消費者印象裡面還是超高性價比。
早期的小米喜歡玩飢餓營銷,但是其釋出的手機配置高、價格低,再加上當時的手機品種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米粉”因此小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手機行業的其他廠商個個跟風效仿均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但是飢餓營銷久了之後,使用者開始對小米產生了厭煩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