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瑯琊浪子

    和以前相比好像年味不太濃了,原因是:現在人們平時吃得就很好,不像原來等到過年時才能吃上美食,另外有大部分地區不給放炮仗了,這又沖淡了部分年味,不管怎麼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仍然是要過的,一年一度的會親,訪友,和老人,孩子們談談心,操勞了一年,身心也該放鬆一下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聯歡會,表演一些節目等增加節日氣氛。

  • 2 # 三湖波連天一色

    首先,是大家都從小平房搬進了高樓大廈了,住在一棟樓的,大家幾乎沒幾個認識的,家家戶戶都是鐵將軍把門。自然把鄰里之間的關係拉遠。

    對比以前,住一起的都是一個單位的同事或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村的鄉親,彼此知根知底,經濟條件也差不太多,鄰里之間的互動當然就頻密、和諧得多了。

    因為非常熟悉,甚至連對方家的親戚都非常清楚。以前幾乎不下館子的,家裡多來幾個客人,可能連凳子都不夠,需要向鄰居街坊們借,自然串門的機會就多得多,有時候串門的時候碰上正吃飯喝酒的時候,加把筷子吃口飯,添個杯子喝點小酒。

    其次,現在的娛樂方式和通訊方式豐富得太多了,也便捷得太多了。過年過節的電視節目也極為豐富多彩,再加上網路的興起和普及,大家幾乎都可以找到可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獨自打發時間了。

    相比以前,大家連電視機都沒普及,娛樂方式極為單調,通訊方式都是面談為主,自然就需要聚在一起了,打打牌,嘮嘮家常,小孩子又多,聚在一起打打鬧鬧,自然歡快熱鬧許多。

    第三,現在許多城市都不準燃放煙花炮竹,在氣氛上就從根本上冷清了許多。鄉下很多人也搬到城裡去了,留下來的可能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以及一些家境不太好的人家,也沒有精力和條件搞氣氛。

    第四,經濟的發展導致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自然就會有一些心裡上的落差,華人歷來就喜歡攀比,這也導致人心上的疏離,不願意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相差較大的物質生活了。

    第五,由於計劃生育政策,那兄弟姐妹眾多的一代已經老去並慢慢消亡,他們的後代關係已經越來越疏遠了,甚至幾乎沒什麼聯絡了。而新生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或者一兩個兄弟姐妹。加上現在交通便利導致人口流動大,婚嫁距離也越來越遠。僅有的幾個親戚可能都相距甚遠,自然拜年互動就比較少了,加上便捷的通訊方式,導致更少的面對面的互動。過去都是拖家帶口的登門拜年,挨家挨戶去親戚家拜年,你來我往,甚是熱鬧。

    最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人們對因過年帶來的遠高出平常生活水平的享受的期待感,也越來越低了,很多人平常的生活質量都可以遠超以前過年的水平。所以過年的喜慶程度也遠不如從前了。甚至因為生存壓力太大,很多人都怕過年。

    綜上所述,年味已經越來越淡薄了,只有電視裡放出那歡快的鑼鼓聲才告訴我們,年越來越近了,但是已經永遠都找不回原來那個年味了!

  • 3 # 象山一小卒

    想回到過去的年味我想已經辦不到了。以前過年(以我為例),母親準備了新衣褲,新鞋子,告訴我們是過年到外公、姨娘、舅舅家穿的,於是望穿欲眼,天天問離過年還有幾天,現在衣服、鞋子一年幾套、十幾套。

    過去物質差,平時都是粗茶淡飯,現在基本魚肉不斷,天天等於過去的過年。

    過去初一一過,就到七大姑八大姨家去拜年(我們方言‘拜書’)拜到元宵節,親戚多的、住遠點的,直到月低,最親近的親戚要住幾天,現在三.五天其本結束,有些帶孩子來的,給了紅包飯都不吃又去另外一家,基本不宿夜,都各自回家,這是因為第一交通發達自己有車,第二過了初六,上班的上班,出門打工的去打工。

    過來客人來,借凳、碗筷,借床、被是常事,客人帶來的糖果,四周鄰居都去分,現在熟悉的很少了。

    過來都住在一起,鄰居們的幾個親戚基本知道,來了都鄰居家轉轉,分分煙啦,渴渴茶啦,鄰居要好的還‘拔廚’,(就是鄰居的客人去拉到自己家吃飯),這個現象現在很少。

    過去因為每年春節都要走動,所以親戚們的孩子經常在一起,建立了感情,有的成為終生朋友,現在很少了。

    過去親戚家建房或辦大事,都靠親戚朋友從地基到上樑幫恾,現在親戚幫忙的少了,就是幫也沒幫幾天。

    隨著期代的快遞轉變,徹底改變了傳統春節的觀念,一是住得分散,交通又方便,二是貧富差別增大,對不上眼。三是資訊發達,不需要面對面接確。四是生活壓力大,春節沒過幾天,都各自為錢去奔波。

    像以前熱鬧過年情境已一去不復返了,恐怕是我們這代人的記意和懷念。

  • 4 # 瑯琊浪子

    和以前相比好像年味不太濃了,原因是:現在人們平時吃得就很好,不像原來等到過年時才能吃上美食,另外有大部分地區不給放炮仗了,這又沖淡了部分年味,不管怎麼樣,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仍然是要過的,一年一度的會親,訪友,和老人,孩子們談談心,操勞了一年,身心也該放鬆一下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聯歡會,表演一些節目等增加節日氣氛。

  • 5 # 三湖波連天一色

    首先,是大家都從小平房搬進了高樓大廈了,住在一棟樓的,大家幾乎沒幾個認識的,家家戶戶都是鐵將軍把門。自然把鄰里之間的關係拉遠。

    對比以前,住一起的都是一個單位的同事或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村的鄉親,彼此知根知底,經濟條件也差不太多,鄰里之間的互動當然就頻密、和諧得多了。

    因為非常熟悉,甚至連對方家的親戚都非常清楚。以前幾乎不下館子的,家裡多來幾個客人,可能連凳子都不夠,需要向鄰居街坊們借,自然串門的機會就多得多,有時候串門的時候碰上正吃飯喝酒的時候,加把筷子吃口飯,添個杯子喝點小酒。

    其次,現在的娛樂方式和通訊方式豐富得太多了,也便捷得太多了。過年過節的電視節目也極為豐富多彩,再加上網路的興起和普及,大家幾乎都可以找到可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獨自打發時間了。

    相比以前,大家連電視機都沒普及,娛樂方式極為單調,通訊方式都是面談為主,自然就需要聚在一起了,打打牌,嘮嘮家常,小孩子又多,聚在一起打打鬧鬧,自然歡快熱鬧許多。

    第三,現在許多城市都不準燃放煙花炮竹,在氣氛上就從根本上冷清了許多。鄉下很多人也搬到城裡去了,留下來的可能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以及一些家境不太好的人家,也沒有精力和條件搞氣氛。

    第四,經濟的發展導致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自然就會有一些心裡上的落差,華人歷來就喜歡攀比,這也導致人心上的疏離,不願意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相差較大的物質生活了。

    第五,由於計劃生育政策,那兄弟姐妹眾多的一代已經老去並慢慢消亡,他們的後代關係已經越來越疏遠了,甚至幾乎沒什麼聯絡了。而新生代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或者一兩個兄弟姐妹。加上現在交通便利導致人口流動大,婚嫁距離也越來越遠。僅有的幾個親戚可能都相距甚遠,自然拜年互動就比較少了,加上便捷的通訊方式,導致更少的面對面的互動。過去都是拖家帶口的登門拜年,挨家挨戶去親戚家拜年,你來我往,甚是熱鬧。

    最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人們對因過年帶來的遠高出平常生活水平的享受的期待感,也越來越低了,很多人平常的生活質量都可以遠超以前過年的水平。所以過年的喜慶程度也遠不如從前了。甚至因為生存壓力太大,很多人都怕過年。

    綜上所述,年味已經越來越淡薄了,只有電視裡放出那歡快的鑼鼓聲才告訴我們,年越來越近了,但是已經永遠都找不回原來那個年味了!

  • 6 # 象山一小卒

    想回到過去的年味我想已經辦不到了。以前過年(以我為例),母親準備了新衣褲,新鞋子,告訴我們是過年到外公、姨娘、舅舅家穿的,於是望穿欲眼,天天問離過年還有幾天,現在衣服、鞋子一年幾套、十幾套。

    過去物質差,平時都是粗茶淡飯,現在基本魚肉不斷,天天等於過去的過年。

    過去初一一過,就到七大姑八大姨家去拜年(我們方言‘拜書’)拜到元宵節,親戚多的、住遠點的,直到月低,最親近的親戚要住幾天,現在三.五天其本結束,有些帶孩子來的,給了紅包飯都不吃又去另外一家,基本不宿夜,都各自回家,這是因為第一交通發達自己有車,第二過了初六,上班的上班,出門打工的去打工。

    過來客人來,借凳、碗筷,借床、被是常事,客人帶來的糖果,四周鄰居都去分,現在熟悉的很少了。

    過來都住在一起,鄰居們的幾個親戚基本知道,來了都鄰居家轉轉,分分煙啦,渴渴茶啦,鄰居要好的還‘拔廚’,(就是鄰居的客人去拉到自己家吃飯),這個現象現在很少。

    過去因為每年春節都要走動,所以親戚們的孩子經常在一起,建立了感情,有的成為終生朋友,現在很少了。

    過去親戚家建房或辦大事,都靠親戚朋友從地基到上樑幫恾,現在親戚幫忙的少了,就是幫也沒幫幾天。

    隨著期代的快遞轉變,徹底改變了傳統春節的觀念,一是住得分散,交通又方便,二是貧富差別增大,對不上眼。三是資訊發達,不需要面對面接確。四是生活壓力大,春節沒過幾天,都各自為錢去奔波。

    像以前熱鬧過年情境已一去不復返了,恐怕是我們這代人的記意和懷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屈臣氏裡的艾瑪絲的牌子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