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蛋就是轉動孵蛋原來擺放的角度,使胚胎經常變換位置,從而使各部分受熱均勻並防止胚胎與殼膜粘連,促進胚胎運動,增加了卵黃囊、尿囊血管與蛋黃蛋白的接觸面,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便於雛鴨的出殼集中。翻蛋的原則是前期多翻(每晝夜8~12次),後期少翻(每晝夜6~8次),出雛前3~4天可停止翻蛋。翻蛋時轉動的角度儘可能大一點,最好達到100°~110°,不得小於90°。夏季的翻蛋頻率應每小時1次,春秋季每小時1~2次。手動翻蛋時,動作要輕、穩,一次性完成,然後使蛋靜止原位不動,直至下一次翻蛋,不可使蛋處於無規則的擺動狀態之中,以免跌落蛋託(盤),從而影響孵化率。
鴨蛋內脂肪含量高,單位重量散熱面積相對較小,當孵化至10天左右時,胚胎已開始利用脂肪釋放大量的熱量,易使蛋溫升高,因此必須透過涼蛋及時排除過剩的熱量和供給足夠的新鮮空氣,促進種蛋迅速散熱,增加胚胎的氣體交換,促進胚胎的血液迴圈,可預防因蛋內溫度過高而發生“燒死胚胎”現象。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種蛋孵化至6天就可適當通風涼蛋,14~17天時應每天定時噴水涼蛋1次,18~24天每天定時噴水涼蛋2次。隨著胚齡的增加,每天噴水涼蛋的時間要適當增加,每次涼蛋應將蛋溫降至30℃左右。涼蛋時,可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孵化早期可停機涼蛋,孵化中期可將蛋車拉出孵化機涼蛋或在孵化機內進行噴水涼蛋,孵化後期則必須進行噴水涼蛋。噴水涼蛋,又稱“淋蛋”,不僅可以散熱降溫,還可將蛋殼上的膠質薄膜溶洗,提高蛋殼和殼膜的通透性,促進蛋殼、殼膜的收縮和擴張,從而改善氣體交換和水分代謝,提高孵化質量。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從孵化的第14天開始,每天用25~30℃的溫水對胚蛋噴灑1次;孵化至第18天時,噴灑次數可增至每晝夜2次;出雛當天,可視具體情況不進行噴灑涼蛋。
翻蛋就是轉動孵蛋原來擺放的角度,使胚胎經常變換位置,從而使各部分受熱均勻並防止胚胎與殼膜粘連,促進胚胎運動,增加了卵黃囊、尿囊血管與蛋黃蛋白的接觸面,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便於雛鴨的出殼集中。翻蛋的原則是前期多翻(每晝夜8~12次),後期少翻(每晝夜6~8次),出雛前3~4天可停止翻蛋。翻蛋時轉動的角度儘可能大一點,最好達到100°~110°,不得小於90°。夏季的翻蛋頻率應每小時1次,春秋季每小時1~2次。手動翻蛋時,動作要輕、穩,一次性完成,然後使蛋靜止原位不動,直至下一次翻蛋,不可使蛋處於無規則的擺動狀態之中,以免跌落蛋託(盤),從而影響孵化率。
鴨蛋內脂肪含量高,單位重量散熱面積相對較小,當孵化至10天左右時,胚胎已開始利用脂肪釋放大量的熱量,易使蛋溫升高,因此必須透過涼蛋及時排除過剩的熱量和供給足夠的新鮮空氣,促進種蛋迅速散熱,增加胚胎的氣體交換,促進胚胎的血液迴圈,可預防因蛋內溫度過高而發生“燒死胚胎”現象。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種蛋孵化至6天就可適當通風涼蛋,14~17天時應每天定時噴水涼蛋1次,18~24天每天定時噴水涼蛋2次。隨著胚齡的增加,每天噴水涼蛋的時間要適當增加,每次涼蛋應將蛋溫降至30℃左右。涼蛋時,可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孵化早期可停機涼蛋,孵化中期可將蛋車拉出孵化機涼蛋或在孵化機內進行噴水涼蛋,孵化後期則必須進行噴水涼蛋。噴水涼蛋,又稱“淋蛋”,不僅可以散熱降溫,還可將蛋殼上的膠質薄膜溶洗,提高蛋殼和殼膜的通透性,促進蛋殼、殼膜的收縮和擴張,從而改善氣體交換和水分代謝,提高孵化質量。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從孵化的第14天開始,每天用25~30℃的溫水對胚蛋噴灑1次;孵化至第18天時,噴灑次數可增至每晝夜2次;出雛當天,可視具體情況不進行噴灑涼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