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czdgv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第三段:論述學習的作用,強調君子之所以能夠超過一般人,並非先天素質優於別人,而是後天善於學習的結果。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學而後知”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廢舊紡織品回收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