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從行文思路上看,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從內容上看,詩人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百姓疾苦的關切。
全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二、賞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瞭詩文寫作的時間。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悽清景況。
“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重陽節大家都喜歡登高,而詩人卻說勉強想去登高,透著些淒涼之意,不知這是為何。
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詩人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國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佔領。
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就很難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了。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複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
此詩以重陽登高為題,表達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深深關切。
從行文思路上看,這首詩由欲登高而引出無人送酒的聯想,又由無人送酒遙想故園之菊,復由故園之菊而慨嘆故園為戰場,蟬聯而下,猶如彈丸脫手,圓美流轉。從內容上看,詩人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百姓疾苦的關切。
全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長安被攻陷。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二月肅宗由彭原行軍至鳳翔,岑參隨行。這首詩原有小注說:“時未收長安”。九月唐軍收復長安,此詩可能是當年重陽節在鳳翔寫的。
二、賞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這單純的思親情緒畢竟圍繞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寬闊。岑參這首詩則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瞭詩文寫作的時間。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態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悽清景況。
“登高去”,還見出逢場作戲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強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重陽節大家都喜歡登高,而詩人卻說勉強想去登高,透著些淒涼之意,不知這是為何。
結合題目“思長安故園”來看,詩人是流露出濃郁的思鄉情緒。岑參是南陽人,但久居長安,故稱長安為“故園”。但長安不僅是故園,更是國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亂軍所佔領。
在這種特定情境之下,詩人就很難有心思去過重陽節,去登高勝賞了。典型的環境,使詩人登高時的心情愈趨複雜: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兩種感情交匯撞擊著他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