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不可多得的啟蒙讀物,裡面很多有關做人的道理對我們現代人仍然適用.《三字經》到底講了什麼?它對現代人還適用嗎?
蒙學之書,即初學啟蒙用書,在中國的存在由來已久.傳統的蒙學讀物,皆出自於當時的高階知識分子之手,擁有當時最多的讀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國古代最為流行的三本蒙學讀本,其中《三字經》知名度最高,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的作者,相傳是南宋名儒王應麟,後世也多沿用此說.該書流傳之久,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已有歷史定論.全書結構嚴謹,文采斐然,概括簡練;三字成句,韻語整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類似兒歌.古人年幼習讀,終生受益.《三字經》全書僅千餘字,但內容豐富,文化載道,德知兼論,內涵廣博,涵蓋天文地理、歷史興衰和古代人物,其基本內容大致分為六個部分:
1、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以儒家哲學思想“性善論”開篇,論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3、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講述名物常識,包括數學單位、四時、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自然科學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
4、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明確規定學習範圍、學習內容和為學的次第,包括小學、四書、六經等儒家經典和先秦諸子中的五子.
5、從“經子通,讀諸史”到“載治亂,知興衰”.敘述中國歷史的發展,朝代更迭,治亂興亡,強調讀史的意義和方法.此內容約佔總篇幅的四分之一.在重視歷史傳統的中國,學習歷史對於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歷代版本的增改,也多集中在這一部分.
6、從“讀史者,考實錄”到“戒之哉,宜勉力”.借歷史上勤勉好學的範例,鼓勵學子們奮發向上,刻苦勤學.有關博學、尊貴、貧窮、艱苦、勤奮、遲學等的舉例,多不勝數.最後用犬雞蠶蜂作比喻,循循善誘,使兒童明白,要從小立志,打下良好的基礎,長大後方能有所作為.
以上內容全篇連貫,始終突出“教之道,貴以專”的主題.在教育理念上,該書以德為先,重禮儀而非僅僅求知.在教育內容上,規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內在價值取向和精神認同.在教育形式上,簡明概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蘊含了積極的教育方法.
《三字經》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為主,用榜樣故事,易誦易記,很少空泛,讀來使人倍感親切.其中的許多語句,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例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等.作為古代教育實踐經驗的繼承和發展,《三字經》為六百多年來的中國古代啟蒙教育提供了指南,也為當下的教育實踐奉獻智慧.
《三字經》問世以來,各種註釋、訂補本、譯本和摹仿之作層出不窮,風靡全國,其龐大的《三字經》系列,足以證明原書所具備的價值.然而,它也是近現代受批判最多的一株“大毒草”.一段時間裡,《三字經》曾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事實上,作為封建時代啟蒙教材的《三字經》,其侷限性和消極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做人的道理則亙古不變.成人才能成事,就不會做事.《三字經》裡雖然有一些封建“糟粕”,但更多的是教人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是傳統教育的根本,也是現代教育理念所推崇和鼓勵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完善基礎教育,重鑄民族精神,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必須從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
從整體結構和基本精神來看,《三字經》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國民啟蒙教育課本,一部國學經典.文化需要傳承,這是我們需要《三字經》的基本依據.文化也需要發展和創新,因此不妨用今日的視角和現代人的話語習慣,對傳統的《三字經》文字作再一次的詮釋和解讀.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次從今人口中吟誦出來之時,人們的心中應有比舊時童蒙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理解,教育的人文關懷功能也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實現.
傳統《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不可多得的啟蒙讀物,裡面很多有關做人的道理對我們現代人仍然適用.《三字經》到底講了什麼?它對現代人還適用嗎?
蒙學之書,即初學啟蒙用書,在中國的存在由來已久.傳統的蒙學讀物,皆出自於當時的高階知識分子之手,擁有當時最多的讀者.《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國古代最為流行的三本蒙學讀本,其中《三字經》知名度最高,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的作者,相傳是南宋名儒王應麟,後世也多沿用此說.該書流傳之久,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已有歷史定論.全書結構嚴謹,文采斐然,概括簡練;三字成句,韻語整齊,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類似兒歌.古人年幼習讀,終生受益.《三字經》全書僅千餘字,但內容豐富,文化載道,德知兼論,內涵廣博,涵蓋天文地理、歷史興衰和古代人物,其基本內容大致分為六個部分:
1、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以儒家哲學思想“性善論”開篇,論述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3、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講述名物常識,包括數學單位、四時、五行、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等自然科學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識.
4、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明確規定學習範圍、學習內容和為學的次第,包括小學、四書、六經等儒家經典和先秦諸子中的五子.
5、從“經子通,讀諸史”到“載治亂,知興衰”.敘述中國歷史的發展,朝代更迭,治亂興亡,強調讀史的意義和方法.此內容約佔總篇幅的四分之一.在重視歷史傳統的中國,學習歷史對於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歷代版本的增改,也多集中在這一部分.
6、從“讀史者,考實錄”到“戒之哉,宜勉力”.借歷史上勤勉好學的範例,鼓勵學子們奮發向上,刻苦勤學.有關博學、尊貴、貧窮、艱苦、勤奮、遲學等的舉例,多不勝數.最後用犬雞蠶蜂作比喻,循循善誘,使兒童明白,要從小立志,打下良好的基礎,長大後方能有所作為.
以上內容全篇連貫,始終突出“教之道,貴以專”的主題.在教育理念上,該書以德為先,重禮儀而非僅僅求知.在教育內容上,規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內在價值取向和精神認同.在教育形式上,簡明概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蘊含了積極的教育方法.
《三字經》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為主,用榜樣故事,易誦易記,很少空泛,讀來使人倍感親切.其中的許多語句,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警句,例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等.作為古代教育實踐經驗的繼承和發展,《三字經》為六百多年來的中國古代啟蒙教育提供了指南,也為當下的教育實踐奉獻智慧.
《三字經》問世以來,各種註釋、訂補本、譯本和摹仿之作層出不窮,風靡全國,其龐大的《三字經》系列,足以證明原書所具備的價值.然而,它也是近現代受批判最多的一株“大毒草”.一段時間裡,《三字經》曾被批得體無完膚,一無是處.事實上,作為封建時代啟蒙教材的《三字經》,其侷限性和消極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歷史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做人的道理則亙古不變.成人才能成事,就不會做事.《三字經》裡雖然有一些封建“糟粕”,但更多的是教人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是傳統教育的根本,也是現代教育理念所推崇和鼓勵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完善基礎教育,重鑄民族精神,必須弘揚民族文化,必須從千百年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
從整體結構和基本精神來看,《三字經》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國民啟蒙教育課本,一部國學經典.文化需要傳承,這是我們需要《三字經》的基本依據.文化也需要發展和創新,因此不妨用今日的視角和現代人的話語習慣,對傳統的《三字經》文字作再一次的詮釋和解讀.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次從今人口中吟誦出來之時,人們的心中應有比舊時童蒙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理解,教育的人文關懷功能也將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