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liglle

    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是: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勢力相抗衡。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採取改良的辦法,並對封建反動勢力和列強寄於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援,導致失敗。維新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指責西漢的古文經書全系劉歆偽造,《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為“改制立法”的祖師爺。兩書都沒有充分的、有說服力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一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維新派某些激進的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同時頑固派非常強大,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於是,中外反動勢力共同絞殺了維新運動。歸根到底是由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決定,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低,經濟基礎還很薄弱,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擴充套件資料1890年代的維新變法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最初階段——從1890到1894年——是思想革新的時期。這一階段主要以幾部變法主題書籍的問世為標誌,這些書涉及農業、工商業、國防、教育、考試和行政系統 ,大多是在為變法運動提供製度改革的具體方案。從某種角度上說,這些作品是對文人傳統的延續,這一傳統肇始於1880年代,最早體現在馮桂芬和王韜的思想中。儘管維新運動矢志不渝地維護中國道德和文人傳統的至高地位,但是1890年早期的變法論稿表明,傳統文化裡“中國中心論”的世界秩序論調正在逐步弱化。一種全新的觀念應運而生——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應該更富裕、更強大,並且能在國際較量的世界中獲得立足之地。 此外,這些作品反映出早期維新派對於阻礙中國獲得這種新地位的根本因素的思考,特別是科舉制度未能給政府部門遴選出最合適的人才,等級制的社會隔閡阻擋了君臣之間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890年早期維新派文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作品中和他們在強調經濟發展時的人文主義論調。不過,他們最鮮明的革新之處在於相信西方的代表制立法機構或議會制能夠解決分隔君臣的藩籬。 他們看到議會制在遴選和集中治國之士上的可行性,能讓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聯絡更緊密及有規律,維護民族團結,構建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七巧板拼動物:狐狸,金魚,烏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