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唐風骨

    《詩經》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家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代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據說《詩經》中的詩,在當時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按音樂來定義: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同我們現在說的陝西調、河南調、山西調;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創作的作品。

    “雅”是正的意思。周代把正聲稱為雅樂,猶如清代把崑曲稱為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部分來自民間。

    “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歌曲。

    《詩經》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馬遷曾在《史記》裡提到孔子刪改《詩經》,將3000多篇刪減修訂最後保留了其中的305篇,最終形成了歷史上所說的“詩三百”。由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在史學界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刪詩”的說法一度被人相信。

    《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儀禮……三百五篇。”也就是說,孔子將原本的3000多篇詩歌去掉重複和不合禮儀的,選取了其中的三百零五篇編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

    但這是真的嗎?要從3000多篇中選取305篇,這是多麼浩大繁複的工程啊!為何從來沒有被孔子的弟子提起過?那些被刪除的上千篇詩歌又在哪裡呢?按理說,被孔子刪去的那些詩歌應該在周朝民間流傳;但事實是,現有文獻中引用的周朝詩歌都可以在《詩經》中找到。難道這兩千多篇詩歌無故失蹤了嗎?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孔子沒有刪詩,或者僅僅刪除了一小部分。

    其實早在唐代,學者孔穎達就對“孔子刪詩”提出了質疑,他說:

    “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錄不容十分去九,司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

    那究竟孔子有沒有刪改過《詩經》呢?或許,《史記》的記載並沒有錯誤,而是後人離司馬遷那個時代太久遠了,在理解《史記》中產生了誤解。所謂“三千餘篇”是指最初周朝時期古詩的全部數量,到了孔子的年代,已經過去數百年,社會上留存的詩歌已經沒有原來那麼多了。孔子能夠看到的也不可能是最初的“三千餘篇”了,他再按照一定的原則刪改了其中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詩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