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相傳孔子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有較大成就者72人,其中最主要的有: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馬遷作《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其傳記就篇幅而言在孔門眾弟子中是最長的。這個現象說明,在司馬遷眼中,子貢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我們循著司馬遷的這個思路,再細細閱讀《論語》等書,便可看出子貢這個人物非同尋常。他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字子游,又稱叔氏。常熟人。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絃歌之聲,深得孔子讚賞。後學成南歸,從遊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後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後裔世襲。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顏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淵。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為人平易謙遜,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在行動上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得意的學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33歲時去世。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顏廟,亦稱復聖廟。今曲阜城東11公里防山之南程莊村東北角有顏子林,為顏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參(約前505~前435)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平邑)人。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子學說。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後代統治者尊為“宗聖”。《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至《天圓》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註釋》。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聖廟。

      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東)人。字子路,通稱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原為鄙野粗人,孔子設禮相誘,收之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經常批評孔子。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有,通稱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並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閔損(前536-?)春秋末魯華人。字子騫。孔子弟子。以德行見稱。相傳遭後母虐待,但為了愛護異母弟而自甘受苦,諫阻父親驅逐後母,孔子曾特別表彰他的孝行,後人將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為人謙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季氏令其擔任費宰,逃亡齊國力辭。

      宰予春秋末魯華人。字子我,通稱宰我。孔子弟子。以言語見稱。利口辯辭,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孟子稱讚他“智足以知聖人”,但與孔子有較多的思想分歧。反對為父母服喪3年的禮制,主張改為1年,被孔子斥為不仁。曾在白天睡覺,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糞土之牆"。一說後來到齊任臨淄大夫,因與田常作亂被殺。其墓在今曲阜城東3公里古城村南約500米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怎麼養邊牧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