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嘯天虎2017

    那種年味感覺找不到了,原因是人們的心思都放在錢上了,民間娛樂、傳統文化都被拋棄,自私自利而於爾詐充斥民間。

  • 2 # 月下獨酌8613

    偶爾懷念,5毛錢壓歲錢,就是土豪了,可以裝一兜鞭炮,摔炮,和,一大堆零食,開開心心過完十五。新年好,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吃餃子,放花炮……還有十五的花燈,燈盞,太多了。

  • 3 # 程123ab

    實實在在的年味從購買新衣服開始。說是新衣服,其實是父母趕年集為孩子們扯幾天或藍或花的幾尺布而己,花幾毛錢託會縫紉的製作完成,恰好我家六十年代中期購買了縫紉機,所以我們姊妹幾個穿的都是制式的服裝,而不是像一般小夥伴手工縫製的。女孩子喜歡花衣服,男孩子更喜歡鞭炮,小年以前爺爺花一元錢(應該是)給我的一千頭的花綠小鞭便被我珍藏了起來。沒到除夕,基本就被拆放大半。記得是七五年吧,村裡第一次通上了電,沿街路口還立止了路燈,那通興奮無以言表,幾乎村裡所有的孩子都竄出家門,歡乎雀躍,東追西跑,直至家中炊煙升起,餃子下鍋。此時,村中鞭炮聲此起彼伏,煙霧燎繞,年味濃濃。只是那時農民收入極低,一般農家都是象徵性的放支小鞭意思意思,直正放大鞭、聽大響是在大包乾以後,吃飽了飯的人們才真的有了餘錢過一個相對富、餘的新年。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國家又不提倡燃放煙花爆竹,吃喝己經毫無新意,過年弄得倒是索然無味,再也找不回過去的年味了。

  • 4 # 劉士付

    用宋丹丹的話講,那是相當的懷念哪。記得小時候,吉林春節氣候很冷,滴水成冰,早晨爸爸去井沿挑水鬍子上都是霜,小夥伴們穿著厚厚的棉襖棉褲,狗皮帽子,媽媽作的布棉鞋在冰上玩。進臘月就洮米蒸豆包殺豬了,殺豬時吃二頓就埋起來預備過年用,二十八九貼春聯,除夕之夜農家院上貢燒紙接財神,放鞭炮就是我們的娛樂專案,兜裡揣著走那放那,一群小孩子走東家串西家,成邦結隊看秧歌,真的是高興和快樂,無憂無慮什麼都不去想。最高興的是春節能吃上幾頓肥豬肉,大米飯,白麵餅,平時是沒有那個待遇的,家家如此。現在我們必須承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時吃的和春節差別不大,隨時都可以過年,所以年味就漫漫淡了,不象以前那麼興高彩列的期盼了。

  • 5 # 彥郎

    三十兒頭一天煮肉,炸乾果,各種解凍,各種準備。三十兒早上起來上香祭拜三代宗親。然後貼對聯,用麵糊糊,天冷速凍貼不上,用手捂。父母做菜,孩子拆開鞭炮,點上香單個放。衣袋裡除了鞭炮還有糖果,花生瓜子。對了,條件尚可的,還要穿上新衣服。

  • 6 # 賈瘋子

    以前物資匱乏,盼望著過年有新衣服穿,有雞、肉吃,還有油角、糖果、餅乾和其他零食吃。最最開心的是可以和小朋友燒鞭炮、點菸花,到公園去玩。現在物質豐富了,很多的樂趣都消失了。

  • 7 # 龍族社

    作為一個70後,對於小時候春節的年味兒永遠忘不掉,雖然已經有一二十年找不到那種年味兒的感覺了,但到現在,對小時候的年味兒依然記憶猶新。懷念是肯定的。幾乎每年過年都會懷念。

    記得那個時候,一過臘月二十三小年,年味兒便逐漸顯現。家裡開始為過年忙碌。老媽會將家裡面所有沒有洗過的衣服都翻騰出來,洗的乾乾淨淨。老爸便逐漸開始收拾院子和家裡面的衛生。那個時候家裡養著豬,每年過年幾乎都會殺一頭年豬,準備過年的肉。自己家人吃不了那麼多,都會分給沒有養豬的左鄰右舍一些。那個時候的鄰里關係也是真的好,人們的思想相對比較純粹,樸實一些,鄰居之間會相互贈送自己有而其他鄰居沒有的東西,是真正實實在在的的禮尚往來。

    到了臘月二十五六,家裡家外的衛生收拾的差不多了,便開始去趕大集採購年貨,每年過了小年,鎮上幾乎天天都會有年集,採購年貨的人絡繹不絕。那個時候,大多數家庭的經濟狀況都差不多,不是很有錢,但當時真的是講究有錢沒錢得好好過個年。大多數人經常採購的年貨有:孩子的新衣服、新鞋(大人並不常添置新衣服)、水果、乾果、、糖果、點心(主要是初一以後走親戚用的)、百葉(一種植物,農村講究過年時門框上插百葉)、春聯、花紅、年畫、鞭炮、做年夜飯用的食材等等。雖然那個時候的人窮,但每到開始準備為過年而忙碌時,個個都是喜笑顏開、心情愉悅。

    到了臘月二十八以後,年味兒便更濃了,家家戶戶都開始貼春聯、放門腳石(小煤塊上面貼紅紙條十字,放在門角和窗臺角落,是北方一些地區特有的一種過年風俗)、壘旺火盆、做年糕、各種肉食等,忙併快樂著。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看春晚。還會有迎喜神的(由村裡鑼鼓隊的幾個人組成,挨家挨戶敲鑼打鼓迎喜春,討五毛、一塊等零錢打賞)。到了除夕0點左右,家家戶戶便鞭炮齊鳴,幾乎是在同一時段,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響徹雲霄。那個時候大多數家庭都是買點小鞭炮和二踢腳,煙花太貴,放的人並不多。這也是所有家庭中的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看著滿天的鞭炮蹦蹦跳跳開心至極。可以深切的體會到“爆竹聲聲辭舊歲”,並不僅僅是一句話,是帶給人們的真實感受。鞭炮聲極大的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氛圍,使年味兒變得更加濃郁。

    初一當天凌晨,家人會搶著起早(也有許多人熬夜不睡,邊玩兒撲克、麻將邊等著)點旺火盆放旺火,預示著新的一年興旺發達。吃完早餐餃之後,全家人便開始為中午春節大餐忙碌,因為北方不少地區過年最重要的一餐是大年初一中午的那頓飯,為過年準備的所有美食都會在這一餐擺上桌。全家老小圍坐在一起,推杯換盞、談笑風生,相互拜年,給孩子們壓歲錢。

    當然,那時的年味兒並不僅僅是吃,大年初一上午,村裡的鑼鼓隊和文藝隊伍會上街鬧紅火。敲鑼打鼓、大頭娃娃、跑旱船、二鬼摔跤、踩高蹺、扭秧歌兒。記得六年級時的那一年春節,自己還頂了一回大頭娃娃,老爸在村裡的鑼鼓隊,挨家挨戶給鄉親們拜年。每到一家都是喜笑顏開的拍手歡迎,鄉親們看著喜慶的拜年紅火,體味著濃濃的年味兒,個個笑逐顏開。一上午下來掙了一兜子的糖果,還掙了30塊錢,那是人生中賺的第一桶金。

    大年初一之後,便開始陸續走親戚拜年,有長輩的家庭都會準備豐盛的迎客餐,從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十,幾乎沒有閒著過,不是串親戚,就是招待來拜年的親戚。那個時候的親戚關係是真的好,見面後都能感覺出來特別的親近。從串親戚和這樣的親戚關係中,同樣能感受到一種年味兒。

    我們都知道,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晚。那個時候確實是這樣,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縣城白天每天都會有鬧紅火的文藝演出,各個村鎮的鑼鼓紅火隊伍都會聚集到縣城,每支隊伍都有一輛彩車。表演的同時似乎也要爭出一個誰輸誰贏,所有的文藝演出隊伍都特別給力,演出的內容也是最全面的。

    在我們這個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節目是徐溝背棍、鐵棍;撬棍(這個節目早已失傳好多年,如今已經很少見到);舞龍、舞獅、山西威風鑼鼓等等。而且,清徐的特色節目背棍鐵棍早在2009年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這三天縣城裡都是人山人海,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元宵節紅火,包括許多城裡人,因為許多節目城裡根本見不到。

    不僅僅是白天,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上還會有兩場盛大的架火晚會,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煙花晚會,從晚上七八點一直放到十一二點。不僅煙花本身漂亮,煙花架的佈局設計也獨具匠心,為煙花晚會的美增光添彩。所以,晚上觀看煙花晚會的人更是數不勝數,為過年增添了無限的味道和樂趣。

    從某個角度講,作為70後也真是趕上了好時候,那個時候從太多方面可以體會到年味兒。自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十六,時刻都伴隨著濃濃的年味兒,正月十七以後,年味兒才會逐漸消退。所以,儘管那個時候的人在經濟和物質上不富足,但是,過年期間濃濃的年味兒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而現在正好相反,雖然人們的物質生活普遍提高,但過年期間的年味兒卻越來越淡。由於一些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被逐漸禁止、丟棄,現在的人再也感受不到當初的那種濃濃的年味兒了!剩下的只有對90年代以前的年味兒的懷念!

    大家印象中當年的年味兒是怎樣的呢?

  • 8 # 坐看雲起於此時

    1、想念那種欠東西吃的感覺。那時的市場上沒什麼好吃的東西呀,別說那些山珍海味、宮廷玉液了,平時都沒什麼油水的,過年的時候,炸圓子、炸豆果、炸藕夾、炸麻花,可都是帶油腥的、濃濃的油膩的呢,吃了果實、嚥了唾液之後,甚至連手上染上的油跡都有吸允乾淨了,有點葷油的味道,才是過年的味道不是?

    2、想念那種甜美食品的味道。現在的人呀,什麼吃的都有了,味覺都麻木了,60後、70後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的東西,現在的人聞都不聞了;都是些啥好吃的呢?告訴你吧!京果、酥糖、麻糖、市片糕、花生、瓜子,別的不說,就說瓜子吧,原先都買不起的,很多人家都是自己把吃過的南瓜的瓜子剝下來、洗淨了,曬乾了,炒著吃的,西瓜子也一樣的,記得有一年,老爸單位分了一瓶五斤裝的正林瓜子,我跟我妹妹兩人一夜之間,全部都給嗑光了,那個饞勁呀,恨不得五十斤都給吞進去了;

    3、懷念那濃濃的人情味。現在拜年,丟下點禮品,水都不喝一口,就跑了,戲稱“跑年”。我們那個時候拜年呀,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留著你吃飯的。我老媽的拿手年節飯是元寶湯,就是紅棗煮雞蛋,還有的人家吧,有煮水餃的、有煮線粉肉絲湯的,碰到正午或者晚上時間了,那就得吃正席了,就是大魚大肉的開吃了,那可都是要一醉方休的,正常情況下呢,年三十開始,一直吃到初五、初六;農村裡面,農閒季節嘛,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也不稀奇的。到處都是酒肉飄香、都是炊煙裊裊、都是人聲鼎沸、都是濃濃的鄉情、厚厚的親情了;

    4、懷念那鞭炮轟鳴、燈火輝煌、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的氛圍,一般春節時分呢,街面上、集市上都有廟會、集市的。我們這裡呢,初一講開門的鞭炮、講給親朋好有拜年,初二給祖人過世的人拜清香年;初三則是給孃家舅舅拜年的;初四開市、初五接太公、初六唱大戲、初七舞獅子、初八拜財神、初九拜土地老爺、初十拜灶王爺、十一穿新衣、十二祭山神、十三祭海神、十四逛花燈、十五鬧元宵,那時的中國年呀,從臘月初八開始,一直鬧到正月十五,七七四十九天都還過得不盡興呢!

  • 9 # 五金員工陳可為

    作為70後的農村人,為了生計遠走他鄉,背井離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立馬就到年了,自己還是一個人在城市裡生活。因為生活等原因所迫,今年要在佛山市過春節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懷念小時候過春節的年味兒。那時候,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過得開心歡暢,一家人圍著八仙桌吃年夜飯,整整齊齊,團團圓圓,米飯香香,大家笑逐顏開,生活愉快歡樂時光。

    大年初一,穿著新衣服,新鞋子,笑口常開,見人說恭喜發財,身材健康,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等經典的賀年語,熱情洋溢,歡天喜地,男女老少,酒足飯飽,在家門口貼春聯,貼門畫,放炮仗,熱鬧非常,小朋友高高興興向前輩拜年賀喜,恭賀新禧,收利是,笑聲不繼,新年新氣象,家家戶戶拜年賀歲,燒香拜神,祈福今年勝舊年,盼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安居樂業,身材安康,萬事萬事,心想事成。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非常有年味。

  • 10 # 高明揚

    那年月,家裡貧困,盼著過大年,家裡做上一頓好吃的,特別是豬肉,殺豬菜,有血腸吃,一年四季都沒有肉吃,就是春節過年有好吃的,凍梨,凍柿子,吃餃子,小孩有新衣服,放炮,熱熱鬧鬧,家人團聚,在一起團聚,多麼有意義,永遠不忘童年春節,我們小時候平時吃不到餃子,只有春節,盼著快過年,現在長大了怕過年,小時候的記憶。60年代不能比了,現在長大了天天吃餃子。

  • 11 # 陳楊麗英

    小時候人們的幸福指數普遍比現在高,尤其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們,為了能穿上一年一次的新衣服,整個臘月裡都在等啊盼啊,

    大年初一天剛剛矇矇亮,比大人先起來,洗臉梳頭對著鏡子繫上媽媽給買的粉色的綢帶子,然後奔到裝新衣服的大木箱子,找到自己的媽媽買的綠色的布料,西院的大娘用縫紉機給做成的衣服,手忙腳亂地套在身上,一溜煙似的跑出家門。

    不一會功夫就圍過來叔嬸大娘家的一群兄弟妹子們,議論一番誰的衣服好看,我是四姐我每年都領著一幫弟弟妹妹們一家一戶的到親戚家裡給拜年。

    那時候還沒有外出打工的人,所有的親戚差不多都住在一個屯裡,只有老姑家在電站住,距離我們屯有2裡地,小跑一會就到了。

    按照我提前想好的先去5叔家裡拜年(爺爺奶奶在他家裡住)然後是大娘家,我家大姑家三叔四叔家,老叔那會在部隊裡,等我們全部完成任務,時間快到上午9點鐘啦,我們每個人的衣服口袋裡全鼓起來了,裝滿了長輩們給的糖果花生葵花籽,我們要回家吃餃子去嘍。

    那時候人和人之間,尤其是親戚們都很親近,很少聽說有隔閡呀冷漠呀之類的詞語,雖然都沒有多少錢,置辦不了多少年貨,可是真的很讓人懷念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舞蹈可以提升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