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裡的這一句即是這種首詩的靈魂!

    一個身著便衣的江州司馬,一個曾為歌妓的普通女人,在那一江月色之下,一個人恰好送別醉不成歡,一個人恰好愁思轉軸拔弦,於是便有了這一場不沾凡塵的偶然相逢。

    那是大唐,那個時代無須做作,無須矯情,只是覺得這個人彈得真好,如此格調人物塵居人間,定然要請來一見才是。

    千呼萬喚,猶半遮面。這是一個恪守婦道的女人,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女人。

    好久沒有人認真聽我彈琵琶了吧?如此江楓夜,信手續續彈。他們的請求沒有邪念,沒有輕佻,只有深深的欣賞。

    想到自己身世飄零,寂寥無依,那就藉著這些陌生的朋友,把心事彈出來好了!

    哪曾想那個男人聽著聽著神色愈發悽然,愈發悲傷。想來他一定和我一樣淪落天涯吧。孤獨,苦悶,清冷,空有一弦又一弦的心事,卻為之奈何。

    他真是的聽懂我的琴了,算是知己麼?

    他只是請求我稍等片刻,或者再彈一曲也好,因為他說想寫一首詩。

    寫就寫罷!當年五陵少年為了聽我一曲,也不知寫了多少詩句出來。想到當年,想到如今,我也是心生嘆息,惘然不已,於是自然而然地便又彈了起來。只是這曲子卻由不得他了,我彈的是我自己。

    那個人一邊聽、一邊流淚、一邊寫,都是人間傷心人。

    詩名《琵琶行》,我讀之也是愴然不止,這就是為我寫的詩,也是為他自己寫的詩。

    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

    一曲琵琶秋月夜,江州司馬淚沾巾。

  • 2 # 平民之宴

    長篇敘事詩《琵琶行》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要想準確理解《琵琶行》所表達的思想主題,筆者認為必須掌握好以下三點:

    首先,要了解清楚詩人的寫作背景。《琵琶行》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當年四十五歲,時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後又任左贊善大夫。他是元和十年被同僚羅織罪名,遭人陷害於此,是降職發配的。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好像不錯,但實際上無職無權,是個閒差事,在中唐以後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到地方上是接受監督看管的。這和白居易以前的官職級別相差太大,對他的影響很大,甚至成了他一生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和分界線。

    此時此景,白居易寫下《琵琶行》是與他的情緒變化直接相關,借琵琶女之言、之行、之恨,抒發自己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鬱悲悽之情。

    其次,要了解白居易"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的創作特點。何為“卒章顯其志”?就是指在一篇詩文的結尾,要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做一個總結性的陳述,讓讀者一目瞭然。《琵琶行》的結尾兩句為: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啥意思呢?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溼透青衫衣襟!琵琶女的悽慘遭遇,使無辜被貶的白居易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遇到了訴說傷心事的“知音”。

    最後,要把握好白居易作詩善寫“小序”的習慣及用意。“小序”的作用呢,主要是說明文章所寫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以及旨趣和特點;白居易《琵琶行》詩前的小序就是介紹了詩歌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的,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全詩的基本內容和寫作主題所指。簡單列舉如下: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詩人說,我被貶到九江一年來,心情也淡定了許多,生活也慢慢適應了,心境也緩和了,可是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又勾起了我被流放的悲哀。

    詩人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共鳴中,真實坦露了自我形象和抱怨情懷。

    詩人是在唉嘆,我現在被貶以後的處境,竟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是如此的相同!故而,詩人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言外之意“不言自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空軍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