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這樣的。
先分別解釋兩個概念。
耐高溫直觀體現在SAE引數裡W後的數字,比如5W40和5W20,這裡的40和20代表的是100℃下的粘稠度,數字越大粘稠度越高,粘稠度越高,越能夠形成有效的油膜,對發動機保護能力越強。當然同樣40級別不同品級的機油保護能力也不一樣,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引數HTHS高溫高剪下粘稠度,HTHS也是隨機油粘稠度上升而增加的。扭矩越大的發動機,對HTHS要求越高,這就是為什麼高階跑車和賽車都會用60級別的機油的主要原因。
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機油粘稠度基本是和耐高溫性對應的。同時機油粘稠度還會帶來另一個屬性,就是揮發性,越粘稠的機油揮發性越弱,而高溫下機油揮發性會增強。這裡我們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燒機油。
現在網路上日系水軍不斷的誤導下,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機油尺上的液位下降就是燒機油。其實機油尺上液位下降是正常現象,不代表一定是燒機油,只有下降異常快,才有可能是燒機油,注意只是有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而機油液位不會下降甚至增多反而才是對發動機危害大的問題。
我知道有人要質疑了,彆著急,我會逐步解釋原因。首先,機油最大的作用就是潤滑,其次還有眾多作用中的之一是密封。潤滑當然要求是在活塞/活塞環與氣缸壁之間,形成油膜,不讓兩者直接磨損,同時這層油膜會頂住壓力密封,讓發動機的力量都使在活塞上,而不是洩氣。雖然多餘的機油會被活塞/活塞環颳走回到曲軸箱,但油膜是會留下的,否則就起不到保護潤滑和密封的目的。那這層油膜留下來當然也不會長長久久、平平安安,它會被做功行程的燃燒消耗,下一次活塞運動又會刷上新的油膜,週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機油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是正常發動機都會有現象,不是問題,最精密的發動機也必然有這個消耗過程。所以再次強調這是正常現象。
那燒機油是怎麼回事?燒機油是由於氣缸及活塞/活塞環磨損或者加工精度不足,間隙過大,導致機油在活塞運動時由於壓力,進入燃燒時過多造成的,注意關鍵詞壓力。在自吸時代,由於吸氣衝程缸內是負壓,也就是曲軸箱壓力會大於燃燒室,這就給機油進入燃燒室創造了條件,氣體/液體都是從壓力大的地方竄入壓力小的地方,這點學過物理的人都懂。所以自吸時代燒機油確實是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燃燒,表現為尾氣會是冒藍煙。重點來了,渦輪機時代不會出現自吸那種燒機油,因為渦輪機缸壓始終為正(除了渦輪介入前,這個轉速一般都在千轉左右,請區別最大扭矩轉速),所以不存在讓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的條件,反倒容易讓燃油混合氣和燃燒後含水廢氣竄入曲軸箱。
在自吸時,如果加工精度不足或者磨損大,機油如果粘稠度低,高溫時就更容易竄入燃燒室,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油膜,換高粘稠度機油可以部分緩解。同時由於除其他幾個行程缸壓為正,所以燃油和含水廢氣也會竄入曲軸箱機油中,如果兩者正好平衡,那麼表現起來就是機油液麵不降低。由於2.5及以下自吸一般缸壓小,燃油和廢氣竄入量有限,所以很少出現機油增多。
這裡肯定有人按耐不住要問,為什麼渦輪機機油下降很快呢?前面說了,渦輪機不存在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的條件,前面也提到機油一個特性就是粘稠度低時揮發性強,那麼在高溫下較稀機油變為蒸汽就更多,而渦輪機工作溫度會比同排量自吸更高,而機油蒸汽會透過PVC曲軸箱通風閥經過油氣分離器後引入燃燒室燃燒。這就是渦輪機消耗機油的另一個原因,這裡還存在一個油氣分離帶來的機油衰減控制嚴格與否的區別,油氣分離少雜質控制嚴格,更多的機油蒸汽隨雜質一起被燃燒;而較鬆散雜質控制,則更多的雜質隨機油蒸汽分離出來回到曲軸箱機油中。嚴格的雜質控制會導致機油消耗更多,但機油劣化較慢,而鬆散的雜質控制雖然機油消耗減少,但機油劣化加速。這也是大眾當時被詬病的主要原因,因為大眾工程師更多的考慮的是滿足歐洲那種30000KM換油的環境。
這裡就得出我們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渦輪機中,加工精密的才能看到機油減少,因為燃燒室的燃油和含水廢氣被隔離的很好,不會大量進入曲軸箱,所以機油只會做功行程消耗和蒸汽消耗,而加工精度低的渦輪機才會出現機油不變或者增多。
同時對機油而言,粘稠度越大,高溫保護能力越好,產生機油蒸汽也越少,所以消耗較少。
這裡也有大量實證,ABB高階渦輪機都會有機油消耗,同時高階跑車和賽車也是有機油消耗的,而且他們都是用的40甚至60的機油。這並不代表他們加工精度低,對渦輪機能看到機油消耗而不是增多,反而是加工精度高的表現。
所以,以後請不要看到機油尺有液位下降就一口一個燒機油了,有可能只是消耗大而已,請具體分情況分析再下結論。
不是這樣的。
先分別解釋兩個概念。
耐高溫直觀體現在SAE引數裡W後的數字,比如5W40和5W20,這裡的40和20代表的是100℃下的粘稠度,數字越大粘稠度越高,粘稠度越高,越能夠形成有效的油膜,對發動機保護能力越強。當然同樣40級別不同品級的機油保護能力也不一樣,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引數HTHS高溫高剪下粘稠度,HTHS也是隨機油粘稠度上升而增加的。扭矩越大的發動機,對HTHS要求越高,這就是為什麼高階跑車和賽車都會用60級別的機油的主要原因。
從上面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機油粘稠度基本是和耐高溫性對應的。同時機油粘稠度還會帶來另一個屬性,就是揮發性,越粘稠的機油揮發性越弱,而高溫下機油揮發性會增強。這裡我們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燒機油。
現在網路上日系水軍不斷的誤導下,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機油尺上的液位下降就是燒機油。其實機油尺上液位下降是正常現象,不代表一定是燒機油,只有下降異常快,才有可能是燒機油,注意只是有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而機油液位不會下降甚至增多反而才是對發動機危害大的問題。
我知道有人要質疑了,彆著急,我會逐步解釋原因。首先,機油最大的作用就是潤滑,其次還有眾多作用中的之一是密封。潤滑當然要求是在活塞/活塞環與氣缸壁之間,形成油膜,不讓兩者直接磨損,同時這層油膜會頂住壓力密封,讓發動機的力量都使在活塞上,而不是洩氣。雖然多餘的機油會被活塞/活塞環颳走回到曲軸箱,但油膜是會留下的,否則就起不到保護潤滑和密封的目的。那這層油膜留下來當然也不會長長久久、平平安安,它會被做功行程的燃燒消耗,下一次活塞運動又會刷上新的油膜,週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機油消耗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是正常發動機都會有現象,不是問題,最精密的發動機也必然有這個消耗過程。所以再次強調這是正常現象。
那燒機油是怎麼回事?燒機油是由於氣缸及活塞/活塞環磨損或者加工精度不足,間隙過大,導致機油在活塞運動時由於壓力,進入燃燒時過多造成的,注意關鍵詞壓力。在自吸時代,由於吸氣衝程缸內是負壓,也就是曲軸箱壓力會大於燃燒室,這就給機油進入燃燒室創造了條件,氣體/液體都是從壓力大的地方竄入壓力小的地方,這點學過物理的人都懂。所以自吸時代燒機油確實是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燃燒,表現為尾氣會是冒藍煙。重點來了,渦輪機時代不會出現自吸那種燒機油,因為渦輪機缸壓始終為正(除了渦輪介入前,這個轉速一般都在千轉左右,請區別最大扭矩轉速),所以不存在讓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的條件,反倒容易讓燃油混合氣和燃燒後含水廢氣竄入曲軸箱。
在自吸時,如果加工精度不足或者磨損大,機油如果粘稠度低,高溫時就更容易竄入燃燒室,也難以形成有效的油膜,換高粘稠度機油可以部分緩解。同時由於除其他幾個行程缸壓為正,所以燃油和含水廢氣也會竄入曲軸箱機油中,如果兩者正好平衡,那麼表現起來就是機油液麵不降低。由於2.5及以下自吸一般缸壓小,燃油和廢氣竄入量有限,所以很少出現機油增多。
這裡肯定有人按耐不住要問,為什麼渦輪機機油下降很快呢?前面說了,渦輪機不存在機油大量竄入燃燒室的條件,前面也提到機油一個特性就是粘稠度低時揮發性強,那麼在高溫下較稀機油變為蒸汽就更多,而渦輪機工作溫度會比同排量自吸更高,而機油蒸汽會透過PVC曲軸箱通風閥經過油氣分離器後引入燃燒室燃燒。這就是渦輪機消耗機油的另一個原因,這裡還存在一個油氣分離帶來的機油衰減控制嚴格與否的區別,油氣分離少雜質控制嚴格,更多的機油蒸汽隨雜質一起被燃燒;而較鬆散雜質控制,則更多的雜質隨機油蒸汽分離出來回到曲軸箱機油中。嚴格的雜質控制會導致機油消耗更多,但機油劣化較慢,而鬆散的雜質控制雖然機油消耗減少,但機油劣化加速。這也是大眾當時被詬病的主要原因,因為大眾工程師更多的考慮的是滿足歐洲那種30000KM換油的環境。
這裡就得出我們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渦輪機中,加工精密的才能看到機油減少,因為燃燒室的燃油和含水廢氣被隔離的很好,不會大量進入曲軸箱,所以機油只會做功行程消耗和蒸汽消耗,而加工精度低的渦輪機才會出現機油不變或者增多。
同時對機油而言,粘稠度越大,高溫保護能力越好,產生機油蒸汽也越少,所以消耗較少。
這裡也有大量實證,ABB高階渦輪機都會有機油消耗,同時高階跑車和賽車也是有機油消耗的,而且他們都是用的40甚至60的機油。這並不代表他們加工精度低,對渦輪機能看到機油消耗而不是增多,反而是加工精度高的表現。
所以,以後請不要看到機油尺有液位下降就一口一個燒機油了,有可能只是消耗大而已,請具體分情況分析再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