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憶夢月華
-
2 # urna風之度0
在語文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提問是一種很簡單的能力,但提出好問題,需要深度思考。
首先說說語文的結構特點。
語文按層次可分為如下層次:
1.詞法。相關的提問有:關鍵詞含義(上下文猜詞義)作用、填制,路標詞導致的語義關係,標題設定及意圖,實詞與虛詞,詞意象及象徵義、指代義、修辭義、雙關義的識別,等。
2.句法。關鍵句(議論抒情句、總括句、比喻句、主旨句、細節句、雙關句等)、結構句(標題、段首尾句、過度句、轉折句、因果句)的含義、目的、作用,句或段群的語法、語意關係識別及句序邏輯,句修辭(比喻等)的識別及作用(表達作用、主題作用、結構作用)。
3.文法。寫作手法(虛實、襯托、借景抒情等)、表達方式(記敘議論等)、文意結構(總分總、起承轉合、線索等)的識別及作用,內容方面的主題概括、作者情感思想的提煉、文章審美賞析、文章評價及改編等。人物形象分析。說明方法、議論方法。等。
4.文化。對作者及時代背景的分析與評價,作者動機與寫作的分析評價。文學史、文化史。涉及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評判與影響或讀者態度。
5.思維。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開的,文章的觀點與事實的邏輯支撐是否能說服你。文章的利弊、矛盾處在哪裡。作者的結論有哪些文章沒有告知的前提條件。對於作者的觀點有沒有不周密處。這篇文章如何改才比作者更牛。模仿作者的思路及方法,寫一篇內容完全不同的文章。等。
提問的三“w”:
what(什麼內容、含義、關係、作用、特點、原因、矛盾等)。
how(什麼建議、方式、過程、方法、態度、狀態、變化等)
why:為什麼?原因、原理、規律等。
-
3 # 笨珠珠001119
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這是一個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因為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光是學生學習提問的問題,也是老師思想轉化的問題。
如今大多數的課堂教學,提問權控制在老師手中,老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圍繞一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出問題,教學中無論是選擇自己講授,還是選擇學生討論自己解決,學生都沒有提出實質性問題的權力,因此,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從老師的思想轉變,課堂問題設定權轉變開始。
鑑於以上原因,我個人認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權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大膽放手,把課堂問題設定權交給學生,同時指導學生問題設計的方法。
2、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讓學生深入教材,把握設計問題的方向。
3、學生設計問題,教師課前不要干預,讓他們放開手腳進行。
4、上課時,教師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篩選,對有價值的問題重點講解。
把問題設定權交給學生後,教師其實要更充分的備課,儘可能地預想到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以便得心應手地講授。這其實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我以人教版外國小說中的《清兵衛與葫蘆》為例來進行一下具體操作指導。
1、課前。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課文,可以查閱相關資料。(30分鐘左右)
3、課後。師生共同反思,找出不足,及時解決。
下面提供的這張圖片,是一位高中老師公開課上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他選擇了4個情節類、1個形象類、1個主旨進行了講解(打對勾的),因為本單元教學話題為:情節。
我想,師生共同改變,共同努力,堅持下去,學生的提問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回覆列表
我覺得在語文課上,老師應提倡、鼓勵、引導學生提問題,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敢於提問。透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於提問。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在文章的題眼處提問。我們知道題眼是課題的關鍵詞,有表達情感的作用。比如,《將相和》中的“和”,將相和好說明以前不和,那將相為什麼不和,又為什麼和好呢?一下子點出了文章的關鍵所在,引到學生在此處提問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在重複處提問。不少課文,作者都用了重複的修辭手法,引導學生在這樣的地方提問,能充分體驗作者的感情內涵。
3、從關鍵內容上提問。關鍵內容就是指課文有重要作用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章節等,抓住這些內容,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細節處提問。有些細節描寫,能深刻揭示文章的內涵,引到學生在此處提問,學生能深刻細緻地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比如《第一場雪》描寫冰條的句子。
5、在內容的對比處提問。有些文章透過對比,表現突出了中心。如《再見了,親人》中的小金花,媽媽犧牲時她都沒有哭,可在與解放軍叔叔分別時卻落淚了,鼓勵學生在此處大膽質疑,很有必要。
當然,培養學生提問的方法很多,還可以從中心詞,從詞語或句子的意思上提問,從標點符號上提問等,學生一旦掌握了質疑提問的方法,學生的語文能力就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