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創美食啊文
-
2 # 王二錘的學做菜vlog
印象最深的永遠是小時候家裡窮,天天盼過年,因為一到過年就有好吃的,那時候親戚家人聚在一起說說家常話,吃著年夜飯,比現在有氛圍多了。
-
3 # 高冷肉球球
印象最深的年夜飯啊對我來說應該是14歲時候,我爸讓我做年夜飯,他在旁邊教我,指揮我像什麼涼拌雞,蒸魚這些,怎麼掌握火候,怎麼放調料這些,現在蠻感謝他鍛鍊我的獨立能力,雖然不能說能燒一手好菜,但也能做飯給自己吃啦
-
4 # 湘妹子小潘
我印象最深的年夜飯是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和我年邁的媽媽一起做鹽菜扣肉,我和媽媽吃的最開心的一次,我是95年的現在我媽媽七十多了,從我記事起我媽媽身體就不好,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和媽媽做扣肉
-
5 # Hopelss
除夕這天,是全家團聚宴飲的日子,除夕年夜飯顯得尤為重要。年夜飯一般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具體菜品南北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少不了魚。“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年年有餘”。據稱,北方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很像一個個的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有些地方講究飯桌上的“魚”不能動,因為其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屬於一種裝飾。
還有一種說法,除夕年夜飯某些地方會吃火鍋,以象徵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並且必吃蘿蔔,因蘿蔔俗稱菜頭,取“有好彩頭”之意。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除夕夜喝的酒多為白酒,啤酒是民國時才傳入,百姓也並不“認賬”。
祭神也是除夕習俗的組成部分。“過去每到除夕夜,大家會擺桌祭神,這也不失為一種有意思的民俗活動。”
此外,中國民間在除夕還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吃到深夜。
老北京的除夕年俗:吃“五更餃子” 壓桌必不可少“芥末堆兒”
“大年三十吃餃子”已成為大家對除夕年夜飯的印象。但崔岱遠卻告訴記者,北京並非如此,除夕夜就是大魚大肉的團圓飯,吃的是正經的宴席。這頓宴席吃什麼沒有一定之規,但必有魚和丸子,以及“芥末堆兒”、“豆兒醬”等壓桌的小菜。其中魚寓意“年年有餘”,丸子則代表團團圓圓,“豆兒醬”與“芥末堆兒”一般會提前準備好,除夕年夜飯直接切塊食用即可。
“北京吃餃子在初一,這叫做五更餃子,最初並非給人吃,而是用於祭祖敬神。”煮了餃子先祭祖,然後孩子們給長輩磕頭,收壓歲錢,“北京餃子是素餡,肉與蔥蒜都不能有。”
提及原因,有人認為餃子用來祭神,而神仙是素食主義者;也有人說素餡寓意全家一年日子過得風平浪靜,平安無事。這在飲食上也很科學:春節一般大魚大肉,吃一頓素餃子清腸胃是件很好的事兒。
老北京人吃年夜飯大概在晚上七八點鐘,吃完後,小孩去放放鞭炮、打燈籠玩耍,其他人剁餡包餃子。此外,還講究在零點子時“踩松枝”,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
-
6 # RaAe09
小時候的年夜飯
那時候,家裡還是住在平房,是在衚衕裡的平房,恨不得這一院子的人住五、六戶人;
我家也就兩間房吧,大概也就20平米嗎?不大確定,反正不大,我媽頭過年就會開始準備,自己家蒸豆包、肉籠,還有就是準備好各種菜和肉,米粉肉、自制素菜、白切肉、醬牛肉,生的魚蝦,都凍好。
那時候爺爺、大爺都還在,年三十陸續都來了,姑姑因為沒結婚也來,會帶我出去,去當時的商場買個旺旺還是乖乖的大禮包,就是一個袋子裡好多種零食,那會兒挺流行的。
接著回家,家裡人都會圍在一張桌子上,我媽做飯,清蒸魚、排骨、白切肉、米粉肉、素菜、辣椒白菜的冷盤、還有熱菜,反正就是滿滿的一桌子,全部都安排上;
大家都倒滿了白酒、飲料,我家過年,會讓孩子象徵性的也喝點白酒,覺得過年了。
然後大家舉杯碰杯,吃飯,這會兒電視就一直開著,那會兒沒有智慧手機,就都圍著電視看,差不多吃到後半截,晚會也開始了,陸續收拾,也不刷碗,就稍微收拾收拾。
看晚會、支上桌子,打麻將,爺爺愛玩牛牌,就是推牌九,到目前我身邊的朋友很少有人會玩這個,不過那會兒,我大爺 我爸、我哥,還有我都會和爺爺一起玩,都是一兩塊的輸贏,然後等著零點倒數,煮餃子。大概是這樣。
現在想想都會覺得那種真的真的是好熱鬧,我家平房,也沒現在的暖氣,都是燒煤爐子,一般我們還會在爐子上烤豆包,把豆包烤的焦焦的,巨好吃。
印象最深的年夜飯,大概就是這樣。
回覆列表
經歷最深刻年夜飯就是小時候,雖然小時候家裡窮沒有什麼好的菜,但是簡單的菜雞豬肉香菇,青菜平平淡淡幾樣,幾兄弟圍著就幾樣菜年夜飯心裡很開心,吃得特別香和現在比起來真的無法相比,現在過一個年吃個年夜飯就是和平時吃個飯一樣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