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去說歷史啊

    雖然經常有人說“人的道德比才能更重要”,但現實則是,在當代有很多成功人士,即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手段並不怎麼光彩,也依然會有一部分粉絲前來洗地,為他們過去的行徑進行美化。在這點上,其實我們的祖先要比我們今天做的更客觀,他們同樣會讚歎那些擁有過人才乾和傑出業績的英雄人物,但同時也會直言不諱的將這些人物身上所存在的汙點同時記載下來,以供後人警醒和研究。這中間的代表人物,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但另外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軍事學上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之一,但同樣,他人生所揹負的罪惡和道德的汙點,卻有著撲朔迷離的身影,他就是戰國時代的兵聖——吳起。

    一、 少年求學

    吳起,戰國時代的衛華人,衛國這個國家在戰國時代非常特殊,原因在於他是秦滅六國後唯一儲存下來諸侯國,直到秦二世繼位後才被裁撤,國祚源遠流長九百年。自然而然的,有著如此獨特的歷史,其中也誕生了大量名人,例如秦國強盛的始作俑者商鞅,後來“奇貨可居”的權相呂不韋等等,他們都是衛華人,而吳起,正是他們的前輩。

    《史記》記載吳起出生在一個有錢的商人家庭,所謂“家累千金”,因此少年時代的吳起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應該是個“錦馬貂裘”的公子哥,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吳起在從少年到青年時代一直在為了尋求一個能夠在諸侯面前出人頭地的機會而到處奔走,這也難怪,商人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地位與後世相比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同樣都是亂世中待宰的肥羊,有錢而沒有權力和槍桿子是沒用的。但是一個沒有高貴血統和名人賞識的商人之子能有什麼機會呢,遊蕩許久,吳起沒有發現任何機會,只能灰心喪志的回到家鄉。

    此時關於吳起身上出現的第一個汙點來了,同鄉裡有一群早就看吳起不順眼的人,在吳起回鄉後對其冷嘲熱諷,百般羞辱,《史記》記載吳起的處理辦法是把羞辱他的三十多個人全殺了,然後怕連累母親,自己隻身逃走到魯國找曾子那裡學習儒學,並跟母親承諾不出人頭地誓不回鄉。這個故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問題,殺三十個人不是殺三十隻螞蟻,吳起說殺就殺了,連頭也不回,而且順利逃走後自己母親還能安然生活在家鄉沒有仇家報復,這可能嗎?只能說這件事作為潑在吳起身上的髒水可信度非常低,但是後世的學者竟然沒有多少人質疑,這就值得玩味了。

    二、 流落諸國

    吳起到了曾子那裡,學習了數年儒學後,因為母親死後不回去奔喪的原因,被重視仁孝的曾子所厭惡,只能離開了曾子這裡。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是吳起智商非常之高,短短數年就掌握了學問,第二點是吳起得罪了儒家的大宗師曾子,也就等於得罪了整個儒家,因此後來被黑也就有了一點徵兆。

    這時候的吳起沒有離開魯國,而恰好齊國前來攻打魯國,於是國君魯穆公想要任用吳起作為主將抵抗齊國,吳起的第二個汙點也隨之而來,他將自己齊國的妻子殺死,向魯國表達忠心,儘管最後確實擊退了齊國,但是也背上了冷血無情的罵名。關於這件事,最早的記載還是來源於《史記》,並且司馬遷在這件事前加上了四個字:“或惡吳起”,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有人因為討厭吳起”,所以說了這個故事。而《史記》我們都知道,是西漢時代的作品,跟吳起同時代的史料卻沒有幾個記載這件事的,只能說是孤證不立,至於後來為何成了淵源流傳的故事,怕是跟吳起得罪了儒家這點不無關係。

    此後的吳起,先是去了魏國,被魏文侯所賞識成為西河太守,在任上多次擊退秦國,並且取得了陰晉之戰這種決定性的大勝利。號稱為魏國“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後來被排擠到了楚國,又為楚悼王所賞識,成為了楚國的首席執政官令尹,主導變法。將楚國從一個半死不活的狀態中拉出來,用了幾年時間就讓楚國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強國,讓諸侯刮目相看,不敢南進。就是這樣一個性價比極高,去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大的人才,最終在楚悼王死後被因變法而損傷利益的貴族暗殺,死在了悼王靈前。

    三、功過難評

    縱觀吳起的人生,充滿了眾多不可知和一股壯志未酬的遺憾,而他的形象則在後人眼裡成為了一個符號,象徵著有才無德的典範。但是所謂的“儒家大師”卻無法解釋為何吳起對於自己所有的主君都保持著最後的忠誠,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在魏國大臣公叔痤在排擠吳起前用一句“節廉而自喜名”來形容他,更無法解釋為什麼最後吳起在能夠選擇掌握軍權進而逃過一劫的狀況下依然要前往楚都為悼王服喪。他們只需要將吳起醜化成一個人渣,一個沒有道德只想向上爬的小人就足夠了,他們不知道人性是複雜的,他們也不知道吳起究竟是不是因為害怕連累自己的母親而強忍悲痛不敢回鄉見她最後一面,他們更不知道吳起是不是為了報答悼王的信任和知遇之恩,選擇了慷慨赴死。

    他們也不需要知道,他們只知道,春秋時代計程車人再也不存在了,剛烈的血性和重義輕死的氣概,以身許國的志向在後來的歷史上越來越少,吳起這種無雙國士,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直到漢唐以後,大多數儒家門徒變成了所謂的“小人之儒”,也再也沒人記得吳起對悼王許下的誓言了:

    “君臣不相負,來世復君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固定電話沒有開通來電轉駁設定,怎麼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