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馬蹄韻?其實就是“仄頂仄,平頂平”的規則。其所以叫馬蹄韻在於其規律就象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的腳印走,每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腳為仄,左右輪替,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鑑於後腳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腳一般都是單平或者單仄。
-----------------
什麼是馬蹄韻
清人林昌彝說:“凡平音煞句者,頂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頂句亦以仄音。照此類推,音節無不調葉。” (林慶銓《楹聯述錄》)這段話換一種說法,就是“仄頂仄,平頂平”。對聯的這種規則,可以說就是馬蹄韻。至於“馬蹄”二字借表聯律始於何時,尚不得而知。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卷七說:“(唐)陸(贄)宣公文則無一句不對,無一字不諧平仄,無一聯不調馬蹄。”看來,至遲在曾國藩以前,就有這個說法了。
其所以叫馬蹄韻,在於其規律正像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腳印走,每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若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的腳為仄,左右輪流,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了。鑑於後腳之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之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腳,一般都是單平或者單仄。
馬蹄韻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句腳規則,指對聯一邊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一是句中規則,指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腳平仄安排的制約。句腳平仄有正格與變格之分。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不相同者,稱為正格,相同者稱為變格。變格沒有正格鏗鏘。句中平仄沒有正格與變格之分。
任何原理,一旦被認識,都很簡單。馬蹄韻也是如此。其句腳規則可以用如下一個公式來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這是一個上聯句腳公式。從後往前截:
每邊一句:仄
每邊兩句:平仄
每邊三句:平平仄
每邊四句:仄平平仄
每邊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邊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這個省略號意味著,如果有九句,則首句句腳平仄還是仄;如果有十句,則首句句腳平仄又為平,等等。
下聯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聯標準式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視節奏而定。
按理,五言句之馬蹄韻標準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種應為“仄平平仄仄”,因律詩自唐以來已用慣了,於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這只是一種變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後的“仄平平仄仄”與“平仄仄平平仄仄”兩式,仍然在用。
就這些。記住這些,就算把握住馬蹄韻的精華了。
馬蹄韻既用於聯句句腳,亦用於聯句句中,而以用於聯句句腳特徵最為明顯。可以說使對聯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點。
馬蹄韻之用於句腳和句中的一整套規則,後面將詳加敘述。
馬蹄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千百年來一步一步約定俗成的結果。這一點,從下一部分的敘述中,可以充分地顯示出來。
什麼是馬蹄韻?其實就是“仄頂仄,平頂平”的規則。其所以叫馬蹄韻在於其規律就象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的腳印走,每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腳為仄,左右輪替,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鑑於後腳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腳一般都是單平或者單仄。
-----------------
什麼是馬蹄韻
清人林昌彝說:“凡平音煞句者,頂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頂句亦以仄音。照此類推,音節無不調葉。” (林慶銓《楹聯述錄》)這段話換一種說法,就是“仄頂仄,平頂平”。對聯的這種規則,可以說就是馬蹄韻。至於“馬蹄”二字借表聯律始於何時,尚不得而知。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卷七說:“(唐)陸(贄)宣公文則無一句不對,無一字不諧平仄,無一聯不調馬蹄。”看來,至遲在曾國藩以前,就有這個說法了。
其所以叫馬蹄韻,在於其規律正像馬之行步,後腳總是踏著前腳腳印走,每個腳印都要踏兩次。若以一邊的腳為平,另一邊的腳為仄,左右輪流,那麼“平平”之後便是“仄仄”,“仄仄”之後又是“平平”了。鑑於後腳之最初站立點與立定時前腳之站立點,並無後繼,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腳,一般都是單平或者單仄。
馬蹄韻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句腳規則,指對聯一邊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一是句中規則,指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腳平仄安排的制約。句腳平仄有正格與變格之分。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對聯每邊最後兩句的句腳平仄不相同者,稱為正格,相同者稱為變格。變格沒有正格鏗鏘。句中平仄沒有正格與變格之分。
任何原理,一旦被認識,都很簡單。馬蹄韻也是如此。其句腳規則可以用如下一個公式來表示:
……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5↑
│ │ │ └—————————┘
│ │ │ 6↑
│ │ └———————————┘
│ │ 7↑
│ └—————————————┘
│ 8↑
└———————————————┘
這是一個上聯句腳公式。從後往前截:
每邊一句:仄
每邊兩句:平仄
每邊三句:平平仄
每邊四句:仄平平仄
每邊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邊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邊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這個省略號意味著,如果有九句,則首句句腳平仄還是仄;如果有十句,則首句句腳平仄又為平,等等。
下聯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聯標準式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視節奏而定。
下聯平仄相反。
按理,五言句之馬蹄韻標準式除“仄仄平平仄”外,另一種應為“仄平平仄仄”,因律詩自唐以來已用慣了,於是用“平平平仄仄”取“仄平平仄仄”而代之。這只是一種變通。七言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取代“平仄仄平平仄仄”,亦是如此。被取代後的“仄平平仄仄”與“平仄仄平平仄仄”兩式,仍然在用。
就這些。記住這些,就算把握住馬蹄韻的精華了。
馬蹄韻既用於聯句句腳,亦用於聯句句中,而以用於聯句句腳特徵最為明顯。可以說使對聯區別於其他文學形式,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點。
馬蹄韻之用於句腳和句中的一整套規則,後面將詳加敘述。
馬蹄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千百年來一步一步約定俗成的結果。這一點,從下一部分的敘述中,可以充分地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