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探索歷史奇聞

    在唐朝歷史中以及後世中,李白和杜甫這兩大詩仙詩聖為歷史與世人留下了太多傳承,其詩詞歌賦更是傳世名著,不管是在唐朝時期,還是現今,他們的才能都是被認可,那麼唐朝時期為何未能科舉考中呢,源於成也詩賦,敗也詩賦。

    按理說,兩位的詩賦才能是舉世認可,不應該在唐朝的科舉連進士都屢屢受挫,那到底當初在科舉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兩位均未能透過科舉?

    李白、杜甫的才能眾於詩賦,而科舉考究的並不是單一詩賦,而是綜合科舉

    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讓兩位聖人也陷入無米之炊,據悉,唐朝的科舉有五大內容,而詩賦只是其一,這就導致李白與杜甫在其它內容項呈現了減分,雖然詩賦是加分,但在四減一加中,註定與進士擦肩而過。

    唐朝的唐玄宗這個時代可以說對於詩文喜愛到了執狂地步,在位期間曾臨長安、洛陽宮殿均八次親自主持科舉應試者,錄取了很多有才學與詩賦的應試者。

    在當時有人還認為詩賦考試乃明經多抄義條,應試者如果只是議論還無法表現自身的真才實學,隨加入了雜文兩篇,何為雜文項,指一詩一篇,也就是加分項的詩賦考試。

    但如果只是出眾於詩賦,還遠遠達不到錄試的標準,其墨義、貼經、策問、經義、武舉、都能折煞大部分出眾於詩賦的應試者,其中就有李白、杜甫。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轉至唐朝詩文取士時已經歷經很多時代,科舉不斷的完善,也讓後來者越來越難登科,據悉,到唐朝時,科舉已經分為五個考查內容:

    一、墨義,其題內容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的問答而答題,其中包含口試回答墨義中同類的問題,這一項需要心思敏捷方可通核,難度不亞於當今的英語聽寫。

    二、貼經,何為貼經,可以借鑑現代的試卷般,主填空與默寫兩大方面,考官摘於經書中其一頁在試卷上,考生的任務就是寫出與之相關聯的上下文。

    三、策問,即議論,這項考核難度巨大,其中見解含括到政治、教育、生產、管理、多項實質性的對策問題,不是一般學問者根本無法讓唐玄宗入眼,而眾於詩賦的李白與杜甫等兩人皆無法完善這項涵蓋眾多見解的議論。

    四、經義,如果說策問考一個人這一生經歷的知識去概括,那麼經義就是讓你回到原點,這一項考究的是圍繞書義理而展開的議論,考究的不在是個人的思想,是與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

    五、武舉,這個淺言略過,為何,因為唐朝只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之類等技術,作為國力強盛的唐朝,幾乎都有相應訓練方式過這考核,不是專考武狀元,並非過於嚴謹。

    那麼回到正題,既然唐朝重視詩賦並且偏於文學,為何李白與杜甫偏偏未能登科,從上述幾個原因可以分析得出。

    其一,盛世唐朝人才輩出,如果只是單方面優秀,已經達不到早期科舉入門的門檻,所以,競爭激烈導致落科。

    其二,唐朝雖然看重詩文取士,但更看重考生對於儒家經典的熟悉度,而不是單一詩賦,而在經學的領域中李白和杜甫兩人均涉獵不深。

    其三,作為皇朝,科舉是為了選拔人才,讓國家更加穩固,考究的是綜合,而非讓詩人去把持朝綱,詩賦可以言志,但家事國事,並不是言志就能去表達去宣洩的。

    唐朝進士科雖然以文取士,但考究政治和人事因素才是科舉的錄取標準,也幸得當初李白與杜甫未能登科,不然哪有時間去創作名詩佳篇,也就沒有後來的詩仙、詩聖了。

  • 2 # 戴草帽的小老鼠

    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一個被稱詩仙,另一個被稱詩聖,都是才華橫溢之人,但他們都沒有經科舉考試被重用,可以說這是遺憾的事情。李白壓根就沒參加過科舉考試

    和大多數讀書人一年四季寒窗苦讀不一樣,李白在年少時就中意於遊歷山川大地,對透過科舉實現抱負並不感興趣。到了長安後,他一邊玩,一邊寄希望於熟人引薦直接當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由玉真公主與賀知章推薦,被唐玄宗用為御用文人。呆了幾年後,李白覺得枯燥無味,索性辭官離去。之後,正值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顛沛流離的過完一生。

    杜甫參加過的一次考試居然是鬧劇

    與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極度渴望發揮個人才幹。由於唐玄宗破例讓全國的有才之士到長安參加選才考試,杜甫躊躇滿志的也去參加,結果沒考上,原因居然是李林甫以“野無遺賢” 為由,居然不錄取任何人。後來,杜甫的生活也是一生窮困,期間被唐肅宗給了個左拾遺的官職,卻很快得罪皇帝被貶。之後,杜甫一直窮困潦倒到老。

    李白與杜甫,一個是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而寄希望於自薦,一個是白參加了一次沒結果,由於兩人都遇到了庸君唐玄宗,加之安史之亂的影響,導致他們在求仕上大受影響。

  • 3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李白,杜甫)

    天生沒有考試才,一試再試深山埋。

    所學所悟受侷限,入於當時論不開。

    ——(李白,杜甫)

    從來詩文不治國,氣雄卻無半點策。

    通篇讀後煙和雲,更有相思念女兒。

    ——(李白,杜甫)

    是才又是不是才,當時之人最明白。

    只因後世人糊塗,崇來崇去傻呆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在葉門問題上是希望它和平呢還是希望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