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11313141678

    分析事情的時候要先分析其背景,然後聯絡上下文。

    《沙與沫》是紀伯倫在20世紀初寫的,二十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有許多流派,當時科學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氦核實驗而發現了原子核;弗萊明爵士發現了青黴素;福特汽車公司使用了標準化生產線實現了大批次生產。

    所有這些一方面使人類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偉大,甚至盲目地以為“連上帝都能戰勝”,另一方面也使很多人陷入到了無邊的寂寞和痛苦之中。人彷彿一下子變成了一臺機器,變成了一個“非人”,哲學家、文學家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困惑。文學新流派的產生是與社會的巨大變革息息相關的,同時也反應出和推動了社會的巨大變革。

    紀伯倫在《沙與沫》的自序說:

    儘管我把心中的底蘊混入了它的沙粒,把靈魂的汁液攪進了它的泡沫,但是它,今天並將永遠,更接近海岸而非大海,更接近有限的思念而非無限的相聚。在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些許沙,些許泡沫,只是我們當中有些人不願揭示自己的內心,有些人則羞於披露。至於我,倒不羞怯。因此希望你們原諒我,寬容我。

    我的理解是,每個人心裡都有固執和幻想,紀伯倫寫《沙與沫》就是為了揭露自己的內心。

    在題目那句的前後分別是:

    我們都是廟門前的乞丐,國王進出廟門時,每人都得到一分恩賞。可我們卻彼此嫉妒,這是貶低國王的另一種方式。

    如果國王指的是地球,那麼恩賞指的就是資源,大家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而嫉妒,於是做了很多傷害地球的事情。

    你不可能吃得超過你的飯量,那一半的食物屬於另一個人,同時也應留一點給不期而遇者。(題目的那句)

    我們不能把地球上的資源都用光,其他資源屬於其他人,同時也應該留點給後人啊。

    若非待客,所有房子皆成墳墓。

    房子比喻資源,我們爭奪資源都是為了身邊的人,如果我們沒有了重要的人,資源對於我們來說也就是無用之物了。

    這麼說起來,紀伯倫是個環保主義者,大概他是預料到人類過分消耗地球的資源會給未來帶來的種種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吧。

    再以此類比到更大的範圍,資源也就是物質條件,說到底,紀伯倫在描述的依然是他內心的物質條件和精神世界的關係吧。

    以上,我都是在胡說八道。其實我們的解讀都是無效的,要不是大理石壓著,李白大概也要扶著棺材板出來大喊“我當時不是這樣想的!”最後,無論面對歌曲、文學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藝術作品,我們都可以也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也要允許其他人有不一樣的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人不敢褻瀆的女人什麼樣?有什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