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漁耕樵讀
-
2 # 楊小五6
七夕,原名乞巧節,起源於漢代。古代民間七夕節有許多習俗,穿針乞巧,以七彩線穿七孔針,捉喜蛛,以乞巧,因為織女是靈巧智慧的女神。七夕,實際上是中國傳統的女兒乞福節、乞巧節、婦女的乞子節、老人的祈壽節、廣大人民的祈願節朝代不一樣,地區不一樣,古人過七夕節的風俗也不盡相同。當然也肯定不會發生像現在這樣,男女結伴而遊,或者說是互送禮物,月下互訴衷情之類的事情。
首先來說古代人對禮儀要求特別重,不可能出現晚上男女相伴而遊的事情的。七夕節也稱作乞巧節,起源於漢代,首先咱們來說一說一些文人雅士是怎麼過七夕節。古代的文人雅士喜好收藏書籍和寫詩,在這一天,大多數的文人會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拿出來曬一曬,因為書籍儲存不方便,怕潮溼又怕生蟲。所以這一天又叫做曬書節。
而對於那些常年在閨閣之內沒有太多娛樂活動的女兒家來說,這一天顯然要比往常的日子有趣的多。七月初七這一天,有的地方女孩拜織女,因為古代對女子的針線活兒要求嚴格,針線活兒做得好的女子甚至嫁的也會比一般人好一些,這算是古代女子的一個加分技能。所以她們希望自己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針線活兒做得又精又巧。而且還會將瓜果吃食,全部擺在院子裡大家一起聊天然後和家人一起賞月。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已婚婦女會在七夕這一天求子。當然還有一些地方,會把出嫁的女兒接回來住一晚,所以七小節又稱女兒節。
由於古代人的生活娛樂專案沒有現代人那麼多,何況是沒有電的夜晚生活,所以像七夕節這種節日,大家都不必像平常那樣睡的那麼早,而是在自己動手勞動中獲得別樣的快樂。
-
3 # 一株吊蘭
古人怎樣過七夕?
古人過七夕,主要是女孩子乞巧,簡單點的就是在月亮下穿針。如果能一下子就穿上線,就說明這個女孩子心靈手巧。此外,有些地方還流行摸秋的習俗,幾個人結伴到別人家的菜園子、瓜園偷瓜果梨棗的,主人也不生氣,反而認為如果不是自家的瓜果梨棗長得好,別人還不會來偷呢?說是偷,其實主人也知道,只不過不加阻止罷了,圖個歡樂勁。
現代人怎樣過七夕?放眼望去,滿村莊皆是“六一”“八零”人員,其他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也,又有誰還去乞巧、摸秋呢?就是在城市裡,在那樣的水泥鋼筋森林裡面,有哪裡有菜園、瓜田來供你去摸秋?
其實,靜下心來,享受一下傳統的文化,又何尚不是一種鄉愁呢?
回覆列表
劉邦被封漢中王非常不開心,他表示很討厭這個名字。蕭何就去開導他,蕭何對劉邦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當真,不忽悠?”於是蕭何引經據典說《詩經》中提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就是指代浩瀚的銀河,被稱為河漢。意思就是天上有浩瀚的銀河,像鏡子一樣閃閃發光。
七夕的由來而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認為,人都有一顆自己的命星與與自己的命運相關聯,而河漢就是有無數人的命星匯聚而成,也代表著大漢匯聚了華夏之人。
所以古人喜歡把星星擬人化,而在《詩經》中的這一首詩還有一句話就明確提到了織女織不出華章。牽牛星駝不了大箱。在這首詩中提到:“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首詩實際上是在批判上層的腐化墮落,和對底層百姓的同情。
也就是說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牽牛織女星的大致框架。在漢朝的時候則已經開始流傳牛郎織女的故事了,漢朝有一首詩,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而在漢朝的時候已經有了在七夕這天舉行活動的習俗,在西漢的《西經雜記》中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所以這一天又被叫做“乞巧節”,也就是向上天祈求讓自己心靈手巧。綵女就是指宮女,由此看來,這個習俗最早應該是從宮中流傳出來的。
而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宮中形成,也有是有一定的土壤的,因為宮女常年在深宮大院之中,嚮往民間的生活,希望尋找一個伴侶哪怕是貧窮的生活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也挺好。在漢武帝時期,宮女已經增加到了五千多人,這些人大多數可能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見不上,就那樣孤獨終老。
古人如何慶祝七夕實際上在最早的時候,乞巧節主要是女生的節日,女孩通常會“鬥巧”和向天祈福。鬥巧就是在月下進行穿針引線,看誰做的好,誰心靈手巧,所以又被稱作“對月穿針”。年輕的女生通常會聚集在一起灑掃庭院,然後備好瓜果,舉行一些慶祝活動,或者聊聊心事,這也是宮女平常唯一能做的活動了,所以從宮廷中流傳出來的習俗還是有可信度的。
總之,在最早的時候,七夕節實際上沒有男人什麼事,都是婦女進行的慶祝活動。女孩們還喜歡在這一天交流談心,有的還會結拜為姐妹,被稱作金蘭姐妹,因為這七月被成為“蘭月”,七夕這天也被稱作“蘭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