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文武君
-
2 # 祥子看歷史
先來說說魏蜀吳三方是怎麼來應對通貨膨脹的吧
曹魏曹魏地處中原,人眾物博,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幣制亦較穩定。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即廢止,繼而又恢復流通五銖錢,形同漢制,錢體較漢五銖稍小,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孫吳
孫吳地處江南,物產較豐富,人民亦較富裕,但孫權實行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幾個品種。到頭來是官民交困,財政極度虧空,國基不穩,最後走向滅亡。
蜀漢
蜀漢地處巴川,自然地理條件均優,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劉蜀所鑄錢幣亦有悖民意,亦先後鑄了一些類似孫吳的虛值大錢,庶民多不樂用,後不得已改鑄實值錢以平民憤。即使想方設法整治幣制,最後還逃脫不了失敗亡國的命運。
穀物和絹帛為何能成為通用貨幣 三國時期,穀物、絹帛代替錢幣,成為通用貨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兩晉南北朝時期,直到隋唐重歸一統,才告終結。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三國承接了漢末貨幣的崩潰狀態。2、三國的分裂狀態促進了貨幣的混亂。在三國時期,各國紛紛鑄造自己的錢幣,但這些錢幣不但沒有促進各國貨幣系統的向好,反而使其更加混亂。而即便是有“良幣”出現,也會因為民間盜鑄或者敵國惡意盜鑄,使得“劣幣驅逐良幣”。
3、銅資源的緊張和管制不易。銅資源短缺是三國時期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這導致了各國鑄造的新錢嚴重不足,從而一定程度上迫使統治者鑄造大額的“大錢”和不足值的“小錢”以改善這種狀況。
-
3 # 經典守望者
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我曾經在這個方面有所涉獵,故不揣鄙陋,簡要說明。
當錢不再值錢的時候眾所周知,西漢時期官員的俸祿主要是以貨幣來計算的。到了東漢年間就開始以半錢半谷來支付官員的俸祿。而且東漢末年,國家出現了大型的財政危機。中央不得不買賣官爵來緩解,所以在財政危機的大背景下,絹帛等高檔絲織品就開始成為了重要的物品,進入到了流通市場。
三國時期,由於戰亂的影響,錢的價值便被不斷地弱化。而且,早期的貨幣鑄造技術比較粗糙,有名的漢代五銖錢是以重量來體現價值的,可隨著歲月的流逝,錢幣的質量不斷被磨損,錢也就不再值錢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直到中唐絹帛等物品都在直接充當一般等價物,著名的例子有唐代白居易的詩句“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截至到了白居易生活的年代,都還可以用紅綾來結算生活費用。
當實物繳納成為徵稅方式的時候西漢時期的徵稅方式主要是繳納“算賦”、“口錢”也就是人頭稅,成人每年120錢稱為“算賦”。小孩每年23錢稱為“口錢”。一律以錢的方式徵收。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老百姓就開始以實物繳納稅賦。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規定“一夫一妻徵收帛(麻布)一匹,粟二斛。”稅收是國計民生之本,一個國家的正常運作全部依靠稅收來支撐。中國的經濟思想萌芽很早,利用經濟來合縱連橫搞經濟戰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貨幣就互不相同,兌換不便。就曾經有人利用這一特點來可以攪亂某一國度的經濟秩序。之後的分裂時期,也大多都是如此,實物往往比貨幣更為可靠、所以說,稅收無疑是國家命脈。以實物來繳納賦稅,一方面正式確立實物中的穀物與絹帛正式成為一般等價物為國家所認可,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經濟史方面的規律是在分裂的大背景下,實物的經濟地位就會變得尤為重要,甚至成為一般等價物。在平穩的同一時期,貨幣的地位就會慢慢穩固,成為流通的主要媒介。所以,三國時期穀物和絹帛才會慢慢成為硬通貨。
回覆列表
其實,三國時期,確實穀物和絹帛是主要的硬通貨,但實際上這個不是三國時期開始的,而是東漢。
在西漢時候,貨幣逐漸向實物演變。先是西漢漢元帝時,貢禹曾建議“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歸於農”,但是這一建議並未被採納,但是這是最早提出的!
在東漢,漢章帝時,尚書張林建議“可盡封錢,一取布帛為租,以通天下之用”,在經過短暫的實施過後,作罷。這是因為徵調布帛條件尚不充分。
到了三國曹魏時,才開始“其收田租畝四升,戶絹二匹,綿二斤”,因為曹魏統治時期的黃河流域地區,是絲織品的傳統地,所以有條件實行絹帛徵調。所以自曹魏時期開始,因為布帛是民生必需品,所以絹帛就是封建國家實物徵調的主要物資。
穀物其實在東漢末年就是主要的物資,因為這是日常的必需品,所以最為封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接受。
所以在徵調布帛和穀物時,布帛和穀物就成為了貨幣,因為他們都具有比較穩定的價值,民間也已經為它做了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並賦予和貨幣一樣的功能。王莽時“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奠定了其法定貨幣的地位,東漢末年,穀物取代了金屬貨幣成為了主要的貨幣。
這就是三國時期為什麼穀物和布帛能成為硬通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