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拉布拉多的歷史觀
-
2 # 你眼裡的世界
答;康熙吃過的最著名的一頓火鍋,是在他生日的時候。
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老人們紛紛趕往京城為他祝壽。康熙一高興,索性大手一揮:“都別走啊,我請客!”
這便是史上第一屆夕陽紅大型線下見面會:千叟宴。
《康熙大帝》中的千叟宴,現實中規模更大雖然名為“千叟”,實際上前後兩場飯局,總共有2800多位老人參加,紫禁城裡的人手根本照顧不過來。乾脆,大家一起吃火鍋吧,又方便、又熱鬧,還好吃!
千叟宴上準備的火鍋,名為“十二品野味火鍋”。熱氣騰騰的鍋子旁邊,圍了滿滿當當十二種配菜:葷菜有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素菜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
-
3 # 記者倪好清朝時候有沒有牛肉卷存疑,但肯定有羊肉卷,火鍋吃的就是一涮出鍋的羊肉卷。
咱們來看看火鍋的歷史。
火鍋什麼時候起源,這不好說,至今尚無定論。但人類只要開始用火燒鍋以水導熱的方式弄熟食物,那麼離火鍋出現就不遠了。
最接近原始火鍋的東西叫鼎,商周時期,古人在進行祭祀時,講究“鳴鐘列鼎”,將牛肉、羊肉和豬肉等原料放入鼎中,然後在鼎底下燒火,把食物煮熟後分食,鼎食可以當成火鍋的雛形。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上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在當時,人們把雞肉、豬肉等食材放在沸水中稍涮一下,稱之為“濯”,這和今天火鍋吃法沒有區別。
三國時期,出現了加強版鴛鴦鍋“五熟釜”,這種銅鍋有五格鍋底,可同時吃五種不同湯料涮煮出的食物。
南北朝時期,重慶、湖南地區的出現了銅爨(cuan四聲),一種原始的銅火鍋。
唐朝時,我們已經可以確信火鍋出現了。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幅契丹人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考證,這幅畫描繪了遼國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樣子。
元代時,火鍋開始流行,一種叫“生爨羊”的吃法就是如今的涮羊肉。明代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的火鍋吃法。
清朝市井文化爆發,火鍋成了普通人都能享用的美食。乾隆就十分喜歡火鍋,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聚會,用以宴請宗室。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回覆列表
華人吃火鍋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到了清朝火鍋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不管是平民還是皇室都愛吃火鍋,今天就來看看清朝的宮廷火鍋。
下一圖的鍋名為銀帶蓋大火鍋,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鍋置於銀製爐架上,一鍋分為六小鍋,中間有一小鍋,外鍋呈葵瓣,內鍋呈花瓣,還配有蓋子。這麼華麗精緻的鍋一般人也無福消受,它可是乾隆皇帝御用鍋。
下二圖的銀壽字鍋據說是慈禧太后的愛用物。這件銀壽字鍋由鍋、蓋、煙囪、閉火蓋組成,鍋內設定了爐,可以直接燒碳。這口鍋的鍋體上還佈滿了"壽"字,意味著寓"福壽萬年",可見這鍋也不是一般人用的。
除前面提到的鍋外,清朝還流行組合式的火鍋。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既可以溫熱食物,也可以直接上桌煮食物。可見清朝的宮用鍋用料講究,做功精細,造型豐富,寓意美好。欣賞完鍋後再來看看具體都吃啥。
火鍋是清朝御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月內,皇室就吃了23種火鍋,合起來有66次。具體說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乾隆皇帝大約吃了兩百多頓火鍋。作為一位豪氣的資深火鍋愛好者,乾隆以火鍋開啟自己的一天。春天早晨吃的是“燉酸菜熱鍋”,夏天吃的是“野意熱鍋”,秋天是“燕窩蔥椒鴨子熱鍋”,至於冬天更是頓頓火鍋。
乾隆時期盛行的千叟宴席上也少不了火鍋。千叟宴席分一等桌和次等桌,等級不同陳設也有所差別。
一等桌每席擺有銀錫火鍋各一個,豬肉片一盤、煺羊肉片一盤、鹿尾燒鹿肉一盤、蒸食壽意一盤、爐食壽意一盤、螺獅盒小菜兩個、筷子兩隻、另備肉絲燙飯。次等席的不同在於以狍肉替代鹿尾燒鹿肉。
由此可見清朝宮廷火鍋中多葷菜,其中有常見的羊肉還有許多野雞、狍肉、鹿尾等野味。狍子和鹿都產自東北等地。滿清貴族對野味的偏愛很可能與他們早期的生活環境相關。
慈禧太后最愛的是“菊花火鍋”,顧名思義,菊花火鍋的最大亮點就在鍋裡有菊花。製作菊花火鍋並不難,只要在普通火鍋上撒上菊花瓣就好了,至於是金菊還是白菊就看個人喜好了。
慈禧太后愛吃菊花火鍋的理由大概就是菊花能清肺膚,美容養顏。慈禧這樣一吃火鍋,上層婦女也紛紛吃了起來。
《宮女談往錄》中宮女回憶吃火鍋時說到,“從十月十五起,每頓飯添鍋子,有什錦鍋、涮羊肉,東北的習慣愛吃酸菜、血腸、白肉、白片雞、切肚混在一起。我們吃這種鍋子的時候多。”“也有時吃山雞鍋子。反正我們有三個整月吃鍋子。”這樣看來宮廷的日常火鍋還是比較接地氣的。其中提到的血腸,其實就是裝有豬血的豬腸,將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料灌入豬腸內即可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