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尚青子自由寫作人

    有哪些書是你看了還想再看一遍的?(原問題)

    具體到哪些書讀了一遍還想再讀,第一看所讀的是什麼書,第二看是誰來讀。值得重複讀的書很多,且就最近的幾本書和你分享下吧。

    第一本,是英國作家威廉·薩姆塞特·毛姆的《情迷佛羅倫薩》。毛姆是挖掘人性的高手,也是勾勒故事的行家,他的敘事非常容易讓讀者進入,就像白紙畫畫一樣,這樣來一筆,那樣補一筆,湊夠了背景,你會欣賞細節;大場景鋪墊,你就期盼故事的序幕;而主人公做事兒的時候,你會跟著她的思緒開始回憶;男一號出場之後,你又總期待著下一步的進行。

    就是這樣子的,把個人性衝撞的故事描繪得行雲流水。人物個性刻畫以後,你不免想到更加隱晦生澀的東西,是什麼?是你,是我,又是他,重新看來,似乎又什麼都不盡然是,這就是人性。你懂得故事,又不曾懷疑故事。你想看故事,最想得到深厚的沉思。

    祝賀你,你得到了。因為你放不下這本書,看了一遍,想了很多,想象時候,手又抓起了書,當意識到時候,你發現自己又看了一遍……

    第二本,是前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永恆輪迴是什麼?這是個值得深思的故事。我們個體的生命是一次性的,我們團體的生命卻是永續性的,我們個體的生命透過血緣的紐帶,被辮辮子一般,得以永恆輪迴,得以血濃於水、繁衍光大。

    東方人願意有前世,更願意有來生,並且,寧願用前世的受苦換來來世的享福。就鄉野農人來說,不管受苦或享福,都是輪迴輪番繁衍演繹的。這裡面既有我們善良的生命不同樣態翻版的願望,也有我們受宗教教化而靈魂寄附的依賴。

    西方人何嘗不是呢?

    對於願意思考著閱讀的人來說,米蘭·昆德拉掀開了我們塵封的大腦。我們往往是頂著高智商的大腦卻機械重複著低智商的生活呢,工作可以這樣,生活難道也是這樣嗎?

    這本書值得深思。我先是聽了喜馬拉雅上的音訊,又讀了圖書館借來的紙質書,又聽,又讀,再聽。

    其實,再美麗的願望也掩蓋不了誰都明白的事實,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那麼,托馬斯的生命中,什麼是輕,什麼又是重?特蕾莎的生命呢?薩賓娜的呢?別的人的呢?你的呢?我的呢?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命最願意有個究底的認識,我勸你還是硬著頭皮,或者懷著輕鬆的心情讀一讀這本書吧。在午後初春的暖風裡也好,在夜深人靜的床榻邊也好,在溫馨的檯燈的黃光裡也好。

    你從未仔細審視過自己的生命。最起碼,我敢說你讀了昆德拉的文字以後,你更會懂得自己的輕,自己的重。

    第三本,就是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了。第幾次讀,我並未去數。即使你是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才,我仍建議你去讀。第一個因為我並不覺得誰是天才,第二呢,即使你是天才,你也未必能夠真正的吸納叔本華的思想精髓,並且,如果做到你的一生都浸潤在叔本華的思想的精華養料當中,我覺得真的算不枉此生了。

    他是天才,我們是庸人。叔本華所說的,不同的人都多多少少的有,卻絕大部分的不徹底,不完善和不繫統。

    他既有哲學家的敏銳和聰慧,又有文學家的優雅及幽默。西方哲學體系的邏輯嚴密,推理完備他有,東方佛學的博大和精深他同樣有。所以,叔本華的思想不難理解,叔本華的精華卻實在難於充分玩味。

    讀這樣的書,需要反覆咀嚼,更需要做自己的筆記和體會。可惜,我並未拿出整塊兒的時間學習,也就斷斷續續寫了幾篇感悟。

    不多囉嗦了。

    之所以把這三本書放在一塊兒,我也是費了思量的。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就是上述一二三的順序,從哲學的層面來讀,成了三二一的順序。這裡面有我自己認識的角度,所有的文學都應該是人情的玩味,也是人性的揭示,沒有人性的東西、人性膚淺的東西是遠遠打動不了一個人的。當然,人性揭示淺層的粗淺的作品,也不會生命力有多強。

    為什麼人們不願意讀哲學類的書籍?就因為普通哲學類讀物太生澀了,大家日常的生活都很累,不論走過場表演的人,還是無奈應付生活的人,所有人的心靈都應該得到撫慰。所以,幽默的,三俗的,煽情的,催淚的,都十分有市場,等到你心乏身困躺在沙發上,沒幾個人願意再做思考的功課。但是,我們的生活就是思考,因為思考而偉大,哪怕你是保潔、保安,甚至保姆,你都需要思考,思考自己,思考社會。

    未經思考的人生類同禽畜。

    好的文學作品恰恰是以嚴密完善的哲學思維為框架的。就好像美豔動人的女子,現代儀器透視下,往往是一具對稱且符合黃金比例的完美骨架。所以,如果願意從文學的角度來讀,那就順序。如果還十分願意思考,那就倒序。總而言之,等到你翻開我所說的這三本書,哪怕是其中之一時候,你會覺得,我沒有騙你,寫字是需要負責任的。

    本人一向倡導讀書,讀好書,精讀書,而非哪年排布個書單顯擺出來。讀書是你的事兒,沒必要張揚。讀書是心靈的事兒,沒必要做“拆書黨”,應該分析的是思想,並非機械肢解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IO應該負責社交媒體的最佳實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