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媽分享育兒知識
-
2 # 心理學高大夫
感謝邀請!青春期的孩子與家長對著幹,這是很多家長特別頭疼的事兒。這是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在作祟。逆反心理是:對人和對事產生反感、反對或反抗的心理。常常發生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認知的發展和獨立意向的發展造成的。也就是說孩子長大了,青少年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學會了分辨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喜歡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如從結果追溯原因;由結論尋求條件;更願意從事物的反面討論。這些都是逆反心理和心理產生的基礎。隨著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發育,產生一種成熟感,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獨立自主,再也不喜歡長輩把他們當成孩子指指點點。這時候的他們特別不喜歡父母還用那種口氣教育和指點他們!②好奇心的驅使。③社會上的一些影響: 社會上的(包括身邊親人與教育者)一些腐敗現象、不正之風、醜陋行跡與學校就與反差很大。使孩子感到失望而又無力改變……便以逆反行為來發洩不滿和厭惡情緒。怎麼辦呢?首先老師和父母要了解逆反心理具有雙重性。既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不做簡單的指責與否定,又有千方百計的消除其消極因素。①建立深厚的情感:老師要尊重愛惜學生,不可當眾點名批評,對犯錯誤的學生,不可粗暴對待,要有耐心的講清楚使其心服口服。老師要因材施教,對每個孩子不同的訓練,給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真誠的體貼與關懷,體驗自身的價值,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以上情況都是有家校協調進行的。②教育者要身教重於言傳,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做出榜樣,才能取得青少年的充分信任!家長和老師不要隨便下禁止命令。青少年對越是禁止的東西越是感到好奇,越是容易引起探究心理。如果必須實行禁止的話,一定要耐心說服和解釋透過平和的討論加以解決。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理解孩子的意願,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觀念強加給孩子,他們不在是幼兒了,誠實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和自尊心。不可重複的批評和過多的表揚。這是孩子極其厭煩的事。其實中心思想就是冷靜處理孩子的逆反心理,多多理解孩子,平等公平的對待孩子,樹立孩子的好榜樣!
回覆列表
辦法有以下幾種:
1. 家長本能是很氣憤,覺得孩子造反了,覺得委屈,供孩子吃喝,為他們什付出心血,到頭來孩子還成冤家了。有的家長會對孩子打罵,以強制強,用武力教會孩子 尊重父母。結果是什麼呢?孩子身心受到摧殘,心裡怨恨父母,要麼變得膽小,內向,要麼也學會了暴力解決問題。沒準哪天父母老的時候,會反過來子女打父母,這很有可能會耳濡目染的。父母教會了子女當別人不聽話不按照自己意願來的時候可以靠武力來解決問題。
2.家長也可能不動用武力,但是每天抱怨指責,數落,嫌棄孩子。讓孩子內心遭受壓力,打擊。這常常是家長的情緒本能。結果會是什麼呢?結果是孩子跟父母心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情緒受到影響,低落,對很多事物失去熱情,否定自己,對於親子關係來說也是很大的破壞,讓父母的付出更看不到親子融洽的可能。
3. 家長也可能冷靜下來想想為什麼家長和孩子之間出現不同意思,彼此是怎麼想的,家長有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呢?還是總是習慣地要求孩子聽家長?覺得不聽家長的孩子就是叛逆造反的。這本身會不會就是錯誤的立意呢?就是說家長說孩子跟他對著幹,孩子怎麼說的呢?孩子是不是也說家長總是跟他對著幹呢?到底誰說的才算是對的呢?其實這裡就是涉及雙方有矛盾衝突的時候該怎麼解決的問題。但是往往家長因為孩子小,因為家長心裡愛孩子,為孩子付出,所以家長總是主觀的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跟家長意見不同當然就認為孩子是錯的。這都是家長的想法,孩子意見相反。
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可以各自保持中立。而孩子的事情最終應該屬於孩子自己,由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使這個決定可能會讓孩子吃虧,讓孩子走彎路。
家長常常會發生的行為有:
1. 覺得自己養了孩子,提供吃穿住行,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操心,為他們付出,孩子就應該聽家長的,就不應該不聽話。
2. 家長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年齡小,孩子的意見是錯的。
3.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少走彎路,少吃虧。家長想把自己的經驗都傳授給孩子,讓孩子過得更輕鬆一些。
這裡面有家長的愛心,也有家長的專制權威。
家長忽視了一些東西:
1. 忽視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們有樹立決定自己的事情。
2. 忽視了孩子需要經歷體驗,需要他們自己產生的認知才能真正接納家長的建議。而不是說家長說的是對的孩子就能夠理解,認可,並且接納執行的。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
3. 不是家長對孩子好,孩子就都要接受;也不是家長對孩子好,孩子就不可以反對家長。
其實,根本問題在於家長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很多理解就很好解決了,家長也不會糾結不會覺得自己委屈了,也就不會過於越權管教孩子了。反而可以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