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他交流無障礙,他什麼都明白,思路也很清晰,但就是不開口說話,一家人都很著急,諮詢過很多人,都說孩子大了就好了,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6
回覆列表
  • 1 # 隨風輕舞飛揚

    如果真的著急,建議去帶孩子醫院檢查一下,看看身體裡是不是缺什麼。

    我家裡就有兩個說話晚的例子,最後都會說話了。

    第一個例子是我的堂姐的兒子,他跟著我堂姐堂姐父在外地打工生的,直到快到5歲時才湖北老家的鄉下,回老家時他不會說話,村裡人都說他是個啞巴,家裡人都埋怨堂姐和堂姐父沒有帶好孩子。村裡人也一邊看笑話似的一邊告訴他們一些偏方,過了幾個月我可憐的小外甥終於會說話了。

    其實我認為並不是偏方起了作用,而是所有人都起了作用。小外甥的外公外婆天天教他喊爸爸媽媽等家人,吃飯會跟他說吃飯飯等簡單的詞語;村子裡有很多小朋友經常在一起玩,在這種快樂輕鬆的氛圍中學了一些簡單的詞。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語境的問題,他們之前在外地打工接觸的人較多,而且說的話也不一樣。再一個我的堂姐和堂姐父性格都比較內向,養孩子也沒什麼經驗,另知識文化水平都不怎麼高,也沒引起重視。

    好在我的小外甥後來終於會說話了,長得可愛,說話奶聲奶氣的,有了村裡很多人的喜愛。

    第二個例子是我同事家兒子,也許是兒子說話要遲一些。他們家夫妻倆都是文化人,研究生畢業了,一開始也著急孩子不會說話,就去看醫生了。

    醫生幫他們找到原因了,他們家的語言太雜了,他們夫妻一起講普通話,媽媽和外公外婆講當地方言,爸爸和爺爺奶奶講他們外地方言,而孩子又是女方父母和男方父母輪流來帶的,所以造成孩子學習語言的障礙。

    最後他們家統一講普通話,孩子快三歲時終於講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 2 # 橙爸聊娃

    孩子缺少說話的動機

    我特意看了下,題主上傳的照片背景,大膽猜測了下。孩子的爸爸媽媽是較高學歷的雙職工,平時是長輩幫忙帶孩子。

    長輩帶孩子有個問題:照顧孩子太周到。孩子是奶奶(也可能是外婆)從小帶大的,奶奶和孩子之前的默契度非常高。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者哼哼唧唧一聲,奶奶就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且需求馬上就被滿足。

    趨易避難是我們人類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心想:我都不用學習開口說話,一個眼神過去,你都知道我想要幹嘛了,我還費啥勁,學習說話啊。

    周到的照顧,照料者時刻都提前預判孩子的需求,孩子就形成了語言惰性,也就是孩子缺少說話的動機。

    針對孩子什麼都聽得懂,但開口說話的動機不強烈。父母需要給孩子設定,開口說話的場景。

    之前我女兒學習說話的階段,很喜歡我和她玩“123、倒”的遊戲。就是女兒坐在穿上,我們收“123倒”然後把她推倒,每次都笑的很開心,會讓我一直和她玩。

    在女兒熟悉了,我說“倒”字時,去推她的節奏後。我會故意在說完“123”,停止我的動作,女兒很想我去推她,而且她清楚,我推他的動作,是和“倒”這個詞關聯的。

    女兒希望我去推她的動機很強烈,就會讓她自己學習我的口型,發出“倒”的音。而且在女兒說出“倒”後,我迅速回應他,把她推倒。

    當孩子嘗試過幾次,用語言可以支配大人的行動,滿足自己需求。開口說話的動機就會很強烈,孩子發現用語言,比眼神和動作尋求大人的幫助,距離更遠,更加及時。有了“說話”這個好用的工具,就會拋棄用眼神和動作,更加專注於學習說話。

    利用孩子有需求時,強化孩子開口說話的動機。有種錯誤的方法需要注意,比如,孩子想要我們手上球,手伸得老長,嘴巴里嗯嗯嗯,示意我們把球給他。

    有的父母對著寶寶說:“寶貝,這是球球,你說球,媽媽就給你好不好。”但孩子仍然是伸長手,嗯嗯嗯個不停,就是不開始說話。

    父母和孩子僵持著,堅持讓孩子說出“球”,才給他。幼兒都是要即時滿足型,要了幾次,父母沒有給他,孩子便會哭鬧發脾氣。這樣達不到孩子開口說話的目的,反而破壞了親子關係。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所有家庭教育的大前提。

    孩子出現不耐煩哭鬧,有情緒時,不會學習任何東西和聽父母的話。所有父母一定要掌握節奏,有耐心的,在多次和孩子的遊戲互動中,引導孩子開口說話。

    不要急於求成,想要在幾次的引導中,孩子就會配合。只要父母留意,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觀察孩子的感興趣的東西,引導孩子說話的契機非常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說《水滸傳》中原是樊瑞手下,裝備齊全不僅有盾牌、標槍更有秋風劍的李袞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