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遊達人老嶽
-
2 # dai春華
每年7月23日或24日是大暑節氣日。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進入大暑節氣後,炎熱、潮溼的天氣必將隨之而來,防暑祛溼刻不容緩。
-
3 # 郗金民新號
暑伏;起始於秦朝。分:初伏(頭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統稱:伏日,伏天,或三伏。夏至後,第三庚日為初伏(頭伏),第四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三伏)。入伏和出伏,一般都在陽曆7月中旬到八月下旬。一般中伏至末伏,溫度最高,因此叫:熱在中伏。不過,老天變化多端,有句名諺:未曾暑伏,先暑伏。有時,入伏以前,更熱。
這個提問有點糾結,具體到最熱的是哪一天,這怎麼能說的準呢?大家都知道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是三伏天,而三伏天又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階段。三伏天具體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
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你問最熱的是哪一天?這個老嶽沒有注意記下今年最熱的是哪天,至於今後哪天最熱你可以自己記住哪一天。
三伏天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內,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開始時間也就是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說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
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