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空答題機器人

    擲彈筒,這是一種類似微型迫擊炮的東西,其結構是一節底部封閉的圓筒後接一段鋼管用於握持,鋼管底部再鉸接一底座,類似迫擊炮的座鈑,發射微型榴彈,無支架及瞄準具。可以用來填補迫擊炮與手榴彈之間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彈強多少。與槍榴彈相比不佔據步槍槍口,但相對槍掛榴彈發射器並無任何優勢,作為一種單兵面殺傷武器,二戰日 軍曾普遍裝備一線部隊。 每具擲彈筒一般配備射手及裝填手各一人,但也有額外增加一名彈藥手的。為確保存放和運輸安全,八九式擲彈筒彈的引信和彈體是分開儲存的,作戰前先取出引信並將其安裝在彈體上,臨發射前再將引信上的保險銷拔出。作戰時擲彈筒手配有專用的彈藥攜行具,身體每側各攜帶4枚裝好引信的彈丸,一個擲彈筒組共攜帶16枚。通常射手攜帶擲彈筒,裝填手除彈藥外還帶有步槍。擲彈筒在行軍時有帆布制的筒衣保護,兩頭用皮帶或帆布帶紮緊,筒衣還設有附件袋(或有單獨的附件盒)。 八九式擲彈筒標準發射姿勢有跪姿和臥姿兩種。發射時先拉擊發杆,透過棘輪帶動擊針杆後移,壓縮擊針簧成待擊狀態,然後將彈藥從筒口裝入,以瞄準線對準目標,左手握髮射筒,使之與地面成45°,根據目標距離轉動手柄直至調節杆達到對應長度,實施概略瞄準後,拉動擊發機上的皮帶,擊針解脫向前打擊底火,彈藥射出。八九式在緊急情況下也可以採取一些特殊的發射姿勢,如前文提到的抵在腿上發射。在臥姿射擊時,射手也可以左手握筒身,右手握支桿底部的帆布套,由裝填手來擊發。擲彈筒還可以單人攜行並操縱,但彈藥攜行數量和發射速度都要大為降低。 日軍裝備的擲彈筒一般在進攻或防禦作戰中擔任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在進攻作戰中,擲彈筒通常用來壓制對方的火力點,在中國戰場上主要是打擊對日軍威脅最大的重機槍。日軍一旦偵得我機槍陣地位置,便組織擲彈筒集中射擊。由於擲彈筒準備時間短,往往是我軍機槍一條彈帶尚未打完,日軍的擲彈筒彈已接踵而至,乘射手被殺傷或機槍被打壞的瞬間,日軍一湧而上,奪取我軍陣地。此外,日軍有時也用擲彈筒攻擊我方指揮所及進攻出發地,或施放煙幕迷盲我軍。 在防禦作戰中,日軍習慣以擲彈筒和機槍火力配合,攔阻對方衝鋒,或是將對方壓制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這種戰術對嚴重缺乏重武器,主要依賴於近戰和白刃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非常有效。據冀中軍區1940年至1941年的統計,擲彈筒破片傷就佔到我軍戰傷總數的32.5%。在爭奪村鎮的近距離巷戰中,日軍往往發揮射擊技術嫻熟的優勢,隔著一條街道或幾堵圍牆,用擲彈筒向我軍佔據的房屋或院落作超近距離射擊,威脅很大。在宜昌會戰中,日軍甚至還使用了裝有聯苯氰化砷毒劑的擲彈筒彈,給第六戰區的中國軍隊造成了嚴重殺傷。 擲彈筒因其輕便、機動性好的特點,在中國戰場的各種特殊地理環境下,始終能夠伴隨日軍部隊行動並隨時提供火力支援,特別是根據在山西會戰中獲得的經驗,日軍認為擲彈筒比其它武器更適合山地作戰。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也證明了擲彈筒同樣適用於叢林環境。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日軍對擲彈筒火力的依賴程度甚至比輕機槍更加強烈。這一點從很多日本老兵的回憶中都能得到印證.如《東史郎日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述:“我以為只要發射五六次擲彈筒就能突襲,所以聲嘶力竭地喊:‘擲彈茼!擲彈筒!’可擲彈筒手不知在哪兒,見不到影子。不得已……我從士兵那裡拿了兩顆手榴彈,又往上爬……” 擲彈筒的“沒落”和“重生” 日式擲彈筒雖然是一種具有相當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與二戰前期其它國家裝備的同口徑級別迫擊炮相比,擲彈筒在重量上佔有相當大的優勢,攜行方便,並可以由單兵使用,由行軍轉入射擊狀態的準備工作也比較簡便。但它發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則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戰鬥射速一般不及迫擊炮。雖然八九式有膛線.但在近程射擊時,彈丸經過的膛線距離很短,而且掌握髮射角度只能靠手扶控制,拉動擊發機的瞬間不可避免地要影響筒身穩定,所以精度上也遜於迫擊炮。此外,八九式擲彈筒彈通常只有瞬爆一種方式,只能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使用範圍有限。而發射九一式手榴彈時延時長達7秒,射出後的手榴彈被對方拾起投出或踢開的情況屢有發生。 另一方面,擲彈筒彈的結構較同口徑迫擊炮彈複雜。在戰時條件下費效比高於後者,故使用範圍也不如後者廣泛,除了日本和中國外。很少有其它國家採用。雖然二戰中英國和蘇聯都曾裝備過稱為“縱火擲彈筒”的武罪,但它們與日式擲彈筒差別很大,實際上是一戰期間拋射炮的延續。正因為上述種種弊端,所以二戰結束後,擲彈筒這種“曇花一現”式的武器便很快被淘汰了。 雖然擲彈筒本身不再列裝,但它所採用的一些原理和結構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在其它武器上“復活”了。例如高低壓發射原理,就在各種榴彈發射器上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特別是蘇聯研製的GP-25榴彈發射器,採用了前裝式線膛身管,所配用的彈丸無論從結構還是發射方式上,都與八九式擲彈筒彈非常相似。而我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列裝的QLT89式50毫米“三無彈射器”,其總體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擲彈筒的設計,以求在重量與機動性之間取得適度平衡的同時,能夠提供較好的火力。 參考文獻:中華網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清李中堂李鴻章為什麼權力沒有太監李蓮英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