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色醉了春江水

    首先是二戰盟軍兵工廠-美國的關鍵作用。二戰中後期,產能峰值時年產各型飛機一萬餘架,源源不斷的供給到轟炸機基地;其次戰術得當,起初納粹德國空軍的攔截是很有威脅的,護航戰鬥機航程有限不能全程護航,轟炸機及機組空勤人員戰損傷亡非常大,隨著P-51Mustang大航程戰鬥機的服役應用到護航並壓制納粹空軍,但德國利用轟炸機群返航時(畢竟戰鬥機油料有限不能全程一同返回)埋伏在法國荷蘭出其不意攻擊,仍然對轟炸行動構成極大威脅,只得變換戰術,記得盟軍發明的"鐘擺"戰術很實用而富有創意:就是轟炸機群從英國基地起飛,完成空襲任務後不返航回英倫三島而是直接飛越東歐降落到蘇聯機場,讓在法國荷蘭待命突襲的德國戰鬥機撲空,次日轟炸機群又從蘇聯基地起飛轟炸後直接飛往英國(就像鐘錶指標一樣在英國與蘇聯間一個方向擺動,故稱"鐘擺"戰術),以成壓倒式優勢的盟軍護航戰鬥機就可以在轟炸機群返航時提前到西歐或蘇聯空軍控制區域接應,這戰術轟炸效果達到效果(摧毀癱瘓德國工業區、交通樞紐削弱其繼續戰爭的潛力),又大幅減少盟軍傷亡;最後是軍事科技的進步也起到作用,如轟炸瞄準儀、雷達、高爆彈藥、轟炸機本身的進步(短短几年從波音B-17解放者到B-29空中堡壘更新換代)。到1944年末,納粹德國基本已被夷為平地徹底失去戰爭潛力。僅供探討,歡迎指正!

  • 2 # 浩蕩揚子江

    二戰中後期,英美盟軍為了打擊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經常組織上千架次的夜間轟炸機轟炸德國的工業目標,用於護航的戰鬥機都有幾百架,這樣的大手筆完全得益於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美國早在1899年工業產值就排世界頭號,到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元,美國參戰後,全力轉入戰時經濟,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美國生產的軍火就超過德意日三個國家的總和,號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航空母艦都造了上百艘。

    二戰結束時美國工業生產能力已經佔到了全球的一半,經濟總量佔全世界的60%。鋼鐵產量高達8000萬噸佔世界的63.92%。並生產了世界70%的石油。盟軍正是依靠美國超強的生產能力碾壓軸心國。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 3 # 重大現場

    這個說法過於吹噓了吧,雖然在二戰期間,英美對德國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尤其是二戰中後期,已經可以組織上千架次的轟炸機,如果統計一下的話,在4年時間內,對德出動各類戰機400萬架次,投彈270萬噸,付出約4萬架戰機的損失,人員傷亡9萬以上,擊落德軍5萬5千架次,僅在德國本土摧毀360萬戶民房,佔德國住房的20%,平民亡57萬人,傷88.5萬人。

    但是就是其效果來說,非常不理想,所謂:徹底癱瘓掉後者的戰爭潛力?的說法,幾乎就是憑空想象。連英美自已都不敢吹的話,在大轟炸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達到最高峰,相當於1942年的2倍。直到1944年6月,才開始發揮好一點的效果,但是就整個戰爭期間的效果來說,除最後階段轟炸石油工業效果顯著外,其餘均無明顯效果。後期的德國軍工生產的下降,也不算什麼都算空襲的效果,畢竟盟軍與蘇軍都在地面接近於德國本土,尤其是1945年1月之後。

    英美對德國轟炸之中,對工業目標投彈量佔13.7%,對陸上交通線投彈量佔32.1%,對工業城市的投彈量佔23.7%,最後的結論:戰略轟炸只有與地面軍隊的作戰行動相配合,才能收到預期效果。

    英美能在中後期,實施大轟炸,完全得益於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不要考慮英國,別看英國的軍工生產規模也不小,但是與美國比,還是太小,且相當依賴於美國的援助。美國的1898年的美西戰爭以前,已經是世界第一位的,至了二戰時,佔全球工業的比重太大,許多專案超過全球的一半,如此大的實力自然可以辦成任何事。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並沒有,1944年恰好還是德國軍工生產的最高峰,而即使是後來,德國軍工生產遭受巨大打擊,但是德國依然透過各種方法,將軍備生產維持在了不低的產量,比如戰爭末期甚至出現了有戰機但是沒有飛行員的問題。

    而之所以盟軍有實力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歸根到底還是其綜合實力要比德國強,而且戰略戰術更加合理。盟軍一直是以戰略轟炸思想為核心的,並以此發展了多型重型轟炸機,比如B17、B24、哈利法克斯等多款重型轟炸機,具有了進行戰略轟炸的能力。

    同時,盟軍具有更強的生產能力。在對德轟炸期間,盟軍的戰機損失是很大的,但是盟軍能夠及時對這些戰機進行補充,以及必要的飛行員等,能夠及時恢復戰鬥力。而德軍在持續的作戰中,無法及時恢復,最終喪失了制空權,比如諾曼底登陸中,德國空軍幾乎沒有任何戰果。

    而且盟軍對德國的打擊中,更主要是以打擊其石油系統以及交通線路為主,這對德中國產生的打擊更大。而不是打擊其工廠,在戰爭末期,盟軍基本摧毀了德國的石油系統以及交通之後,才開始全力打擊其工業系統。

  • 5 # 聯合防務

    英美盟軍對德戰略轟炸在二戰中期和後期都沒有取得明顯效果。英國在很長時間內堅持以城市為主要目標,而且堅持在白天轟炸;美國則以德國航空工業為主要轟炸目標,而且為減少戰損主張夜間轟炸。由於兩國各幹各的,所以長期形不成合力,損失大而戰果小。在很長時期內,美國戰略航空兵都迷信杜黑的“轟炸機永遠能夠戰勝較快的驅逐機”這一理論,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由於美國陸航戰鬥機航程短,不能深入到德國境內為轟炸機護航。結果在1943年,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重轟炸機孤軍深入,使戰損率達到了不堪忍受的程度,不得不幾度暫停對德戰略轟炸。直到1944年遠航程的P-51戰鬥機大量裝備,能夠進行全程護航,美軍戰略航空兵才得以將重轟炸機的損失率降下來。

    到1944年中期,英美也才真正意識到打擊德國石油工業和鐵路運輸系統才是摧垮德國戰爭潛力的關鍵。之前打擊德國潛艇工業和航空工業,並沒有讓德國的潛艇和飛機產量降下來,相反還在節節增長。而在打擊德國石油工業和鐵路運輸系統之後,德軍的作戰能力開始迅速下降,因為飛機和坦克造的再多,沒有燃料就是廢物。而鐵路運輸系統的破壞,導致德軍原料難以運輸、部隊難以大範圍機動。也就是說,英美的戰略轟炸到二戰末期才真正發揮了作用,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敗亡。(S)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月的幸運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