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制度發源於漢朝的舉孝廉制度,正式成型於曹魏時期,以九品中正制的出臺為標誌,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最後消亡於唐末的黃巢起義。
門閥制度是貴族世卿世祿制的回潮,西周的貴族奴隸主制度是僅憑血緣關係確定等級關係,維繫統治階層;而門閥制度是透過壟斷知識,從而保證門第政治地位的穩固,再以政治地位維持經濟地位。經濟地位又保證了知識和政治地位的壟斷,形成了一個權力來源的閉環。
一開始是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並以此作為選官任官的依據。逐漸地,朝中的官吏就多是經術出身,並積極推動孝廉制度。
孝廉是由地方長官選取當地的孝子廉吏到中央接受選拔,地方長官就更多地選自家的才俊到朝中任職。由於官僚有著政治權力,所以在土地兼併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透過不斷地土地兼併,這些官僚就有了相當龐大的經濟實力。
他們就不斷髮展,成為了士族。
士族,士和族,士就是官僚與知識分子,族就是家族,這意味著一些書香門第逐漸壟斷了朝廷官位。
發展到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士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一個家族能夠持續壟斷朝廷高位,使得袁家一時風頭無兩。蜀中的劉氏,東吳陸顧朱張四大士族都是當時士族興盛的表現。而就是這些士族之間的利益糾葛,導致了三國的形成以及三家歸晉的結局。
曹魏時期,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一開始的確發揮了選賢任能的功能,但是由於曹魏實行的是寒族法家政策,使得北方士族極為不滿,最後只好擁司馬家上位以鞏固士族利益。
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開始成為士族門閥壟斷官位的工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成為了那個時代士族壟斷官位最真實的寫照。
門閥的衰敗來自於自身的腐敗和皇權的加強。
門閥由於長期養優處尊,能力不斷下滑,失去了與寒族的競爭力,變成了社會的寄生蟲;同時皇權被士族牽制,有時候不得不屈尊於士族力量之下,“王與馬,共天下”,士族成為了皇權的心腹大患。
為了同時解決兩個問題,皇權積極將底層人民和寒族引入政權,以此不斷剔除門閥的“遺毒”。方法也廣為人知,就是科舉,透過考試錄取人才,學而優則仕。
但是士族也不是這麼快就能剷除的,雖然政治地位受到了衝擊,但是經濟實力仍不容小覷。可是黃巢起義衝入皇城,大火一燒把門閥這群經濟貴族徹底燒得灰飛煙滅,中國的門閥徹底消亡。
門閥制度發源於漢朝的舉孝廉制度,正式成型於曹魏時期,以九品中正制的出臺為標誌,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頂峰,最後消亡於唐末的黃巢起義。
門閥制度的濫觴門閥制度是貴族世卿世祿制的回潮,西周的貴族奴隸主制度是僅憑血緣關係確定等級關係,維繫統治階層;而門閥制度是透過壟斷知識,從而保證門第政治地位的穩固,再以政治地位維持經濟地位。經濟地位又保證了知識和政治地位的壟斷,形成了一個權力來源的閉環。
一開始是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並以此作為選官任官的依據。逐漸地,朝中的官吏就多是經術出身,並積極推動孝廉制度。
孝廉是由地方長官選取當地的孝子廉吏到中央接受選拔,地方長官就更多地選自家的才俊到朝中任職。由於官僚有著政治權力,所以在土地兼併上有著絕對的優勢,所以透過不斷地土地兼併,這些官僚就有了相當龐大的經濟實力。
他們就不斷髮展,成為了士族。
士族,士和族,士就是官僚與知識分子,族就是家族,這意味著一些書香門第逐漸壟斷了朝廷官位。
發展到東漢末年,“四世三公”的袁家就是士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一個家族能夠持續壟斷朝廷高位,使得袁家一時風頭無兩。蜀中的劉氏,東吳陸顧朱張四大士族都是當時士族興盛的表現。而就是這些士族之間的利益糾葛,導致了三國的形成以及三家歸晉的結局。
曹魏時期,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一開始的確發揮了選賢任能的功能,但是由於曹魏實行的是寒族法家政策,使得北方士族極為不滿,最後只好擁司馬家上位以鞏固士族利益。
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開始成為士族門閥壟斷官位的工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成為了那個時代士族壟斷官位最真實的寫照。
門閥的隕落門閥的衰敗來自於自身的腐敗和皇權的加強。
門閥由於長期養優處尊,能力不斷下滑,失去了與寒族的競爭力,變成了社會的寄生蟲;同時皇權被士族牽制,有時候不得不屈尊於士族力量之下,“王與馬,共天下”,士族成為了皇權的心腹大患。
為了同時解決兩個問題,皇權積極將底層人民和寒族引入政權,以此不斷剔除門閥的“遺毒”。方法也廣為人知,就是科舉,透過考試錄取人才,學而優則仕。
但是士族也不是這麼快就能剷除的,雖然政治地位受到了衝擊,但是經濟實力仍不容小覷。可是黃巢起義衝入皇城,大火一燒把門閥這群經濟貴族徹底燒得灰飛煙滅,中國的門閥徹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