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隧道2019
-
2 # 科羅廖夫
說起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款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馬克坦克,極具標誌性的菱形外表的它,也是最早被賦予“坦克”名號的武器,但事實上馬克坦克並不是人類所研製使用的最古老的坦克,在馬克坦克之前英國陸軍還曾經掏出過另一個方案,只不過因為效能不佳慘遭廢棄,它就是“小威利”坦克。為了徹底結束一戰僵持不下的塹壕戰,輕鬆越過德軍的壕溝(設計目標一般在2.4米以上),英國的“陸地舟委員會”於1915年2月成立,旨在開發一款裝甲車輛。在單履帶、三履帶和四履帶開發計劃全部失敗後,林肯農業機械公司於當年7月獲得一份“開發雙履帶戰車”的合同,並使用7個車輪懸掛而非最初計劃的7個。很快,代號為“林肯一號機”的原型車就被打造出來,並在英國陸軍的試驗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在英國陸軍軍官眼裡這種神器的戰車可以輕鬆翻越1.3米寬的壕溝,十分的奇特。不過就算如此,“林肯一號機”仍然沒能達到最初的目標,即2.4米寬壕溝;宛如拖拉機一般的底盤無法承受這種戰車的日常操作產生的應力,所以履帶斷裂、下陷甚至車輪壓壞的情況都時有發生。另外,“林肯一號機”的外型絕對是醜到爆,透過加裝防禦性裝甲,這輛戰車的外觀就像是一個鐵盒子,遠看更像是鐵棺材。位於“棺材頭部”的駕駛室內容納有兩名駕駛員,每一名駕駛員都有其職責分工,右駕駛員負責操控引擎和換擋,而左駕駛員則需要協調兩條履帶的運作,並控制兩條履帶的轉速。坦克透過兩個汽油箱為13升105馬力的美國製“騎士”引擎來輸出動力,位於車身後部,但平均到近17噸的“龐大棺材車身”上的話,僅能獲得3.2千米/時的龜爬般速度,常人的步行速度都比坦克全速前進跑得快。可以預想到的是,這種“坦克之母”如果拉上戰場,被敵人火炮瞄到絕對只有死路一條,無法躲避。“小威利”坦克(姑且將它視作坦克)的火力由1門QF 2磅炮(40毫米口徑)和6挺機槍組成,但在最早期的“林肯一號機”上,想要等到2磅炮大規模交貨,還需要等待半年多的時間,所以很多老照片上“林肯一號機”乾脆把主炮的位置空出來,或者安上假火炮。1915年11月底,改良版的“林肯一號機”終於問世,原型車被正式賦予“小威利”的名稱,起這麼一個奇怪名稱的原因是一名工廠工人最初認為原型車的外型十分像專案工程師沃爾特•威利中尉,隨即這個稱號在底層迅速被傳開,以至於人們一提到這款新戰車,就會想到“小威利”,英國軍方乾脆以此命名。但到最後,“小威利”在跨越戰壕和機動性上仍然不能讓人滿意,更加完善的“水箱”計劃也隨之誕生,“小威利”就作為失敗的計劃慘遭廢棄。不過“小威利”仍然是人類軍事技術的一大進步,它也是第一款完成的坦克原型。今天你在英國多塞特郡的博文頓市郊的坦克博物館裡,仍然能夠看到“小威利”的身影,但它實際上已經只是一個空殼,內部的引擎、駕駛艙等都已經被拆除,可能是因為在使用電纜拖曳車輛時造成的,並撕裂了坦克內部相對較脆弱的部件。
回覆列表
第一輛坦克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英華人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於1915年9月日製成樣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樣車被稱為“小遊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透過0.3米高的障礙物。
小遊民
1916年,世界第一輛“馬克”Ⅰ型坦克誕生了,這個“水箱”(tank)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有“雄性”和“雌性”兩種。
馬克1 號僅重28 噸多,使用福斯特-戴姆勒六汽缸引擎作為推進系統。當時共打造了兩款,雄型款搭載兩架霍奇克斯六磅重機槍,雌型款搭載兩架維克斯重型機關槍。兩款戰車皆另外配備三架輕型機關槍。單艙內共乘載八名機組人員。英國陸軍於1916 年二月訂購100 輛馬克1 號,並於索姆河戰役首次啟用,其中幾輛雖於戰中損毀或動彈不得,仍揭開開了現代戰爭之序幕。
早期的坦克車由於技術原因,笨重,故障多。第二代坦克從第一次大戰中汲取教訓,將多項新技術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車底盤已依用途改良,柴油引擎與汽油引擎馬力提升。機關槍與大炮接上可旋轉炮塔、盔甲升級,車間通訊以可靠的無線電取代過去的訊號與方向旗。
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坦克車因此改頭換面,成為現代機械戰爭中的制霸武器。有了GPS 導航系統。技術成熟的遠紅外線目標獲取與穩定系統,讓坦克車能同時追蹤多個目標,即便在移動中也能精準發射武器。推進系統亦採用最新科技,使用先進的渦輪引擎,大幅提升速度與安全性。
從冷戰至21 世紀間,為了節省開支,加上科技進步,出現了主戰坦克車。主戰坦克車擁有推進力十足的高效能引擎和複合裝甲,速度也更上一層樓。不同型別坦克車間的效能差距也因此縮小。現代主戰坦克車結合了各種早期設計,整合成為致命的戰爭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