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nyDeng
-
2 # 阿慶還是阿慶
孔子當時對於禮樂崩壞,崩壞的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孔子堅持的東西著手。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而西周的禮樂制度關鍵就在於周公制定的《周禮》了。
第一個,在周禮中,諸侯的城市是有一定要求和標準的。王的都城多長多寬,不同等級的諸侯城市又是多長多寬,到了下面沒有諸侯身份的人,其實只能稱作“邑”,而不是都城。在周公的封地魯國尚且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魯定公時期,季孫氏等三家權勢比較大的大臣紛紛在自己的封地建造了城,而城的標準是超過了其身份地位的。所以在孔子成為魯國的大司寇之後,曾經有過一次著名的“墜城”行動,說白了就是要把這些不合標準的東西拆除掉。
第二個,西周規定,君王才能享受八縱八橫的女樂隊伍。但是在當時的魯定公時期,魯國大臣季氏曾經自己在家裡養了一支樂隊,其標準竟然是用的周王的。這在孔子看來是無法容忍的。
第三,西周時期,西周王可以有六軍,大諸侯可以有三軍,然後是二軍和一軍。但是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國一般都已經建立了三軍制度,普遍稱為上中下三軍。軍隊多了,樣計程車兵也多了,需要徵收的稅收明顯也多了,這不但是亂了西周的禮樂制度,還增加了民眾的負擔。
第四,在西周時期,能夠到泰山封禪祭祀的,也只有周王室才能搞。可是到了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孫氏就謀劃著要到泰山祭祀去。為此,孔子有個幫助季氏執掌政權的弟子,叫做冉有,孔子便問他,能不能阻止季氏的行動呢?冉有說不能,孔子不由嘆息一聲。而西周對於祭祀使用的器具是很講究的,到了春秋時期已經沒有了那一套,各個諸侯國各自為政,不尊西周王室,所以祭祀用的東西多都參照西周王室祭祀用品。
第五,西周時期音樂也比較盛行。不過音樂的型別以莊重的樂曲為主。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各地出現了不同型別的音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稱為“靡靡之音”的衛國樂曲了。孔子擔任魯國官員時,齊國害怕魯國強大,更是給魯國定公送了一套東夷的樂隊,其中的東夷女子穿著打扮都完全是東夷的裝扮,這是完全不遵守周禮的東西。
說白了孔子要堅持的是天下統一的格局在西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天下諸侯歸心。所以周王室的各種禮儀制度便在諸侯國之間流傳開來,面對軍事和道德素質強大的周王室,大家無力抗拒。所以自然遵守與周王室之間的約定了。整個天下顯示出的是一種統一的局面,這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無疑是大好事了。
但是到了西周後期,周王室已經逐漸衰微,到了東周時期,更是連一支像樣的軍隊都難以組建起來。各個諸侯國有點心思的人都在謀劃著稱王稱霸,春秋五霸中也就齊桓公對於周王室的尊崇比較重一點,到了晉文公時期就開始了各種變革。
這種私心也逐漸擴充套件到各個諸侯國的權貴那裡。他們紛紛幫助各自的君主建立獨立的國家,不斷向外擴張自己國家的勢力範圍,吞併小國,弱化大國。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似乎就沒有一年是不打仗的。
國家不再統一,而民生不斷惡化。這與孔子心中的“大治”之邦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孔子在深入研究了西周的制度之後,認為沿用周禮是正確的。於是在那個時期重新開始提倡周朝禮樂制度的重要性。
回覆列表
政治、經濟制度的破壞,社會轉型。
政治上,尊王的規矩沒了,臣下弒君奪位成為常態,反映在思想上,人們唯利是圖,只要有利益誘惑,他能夠“扎職”,就可以以下犯上,成功了,沒有說他不對,成王敗寇的觀念由此而來。香港電影《黑社會》,描述的就是這麼一幅世態,“今日不同往日,講義氣是傻的,講錢”,於是你看到裡面那些卑劣行徑。電影裡面有一段對白,說新義安傳位給兒子,所以沒有爭奪,但和聯勝是競選,所以怪事和謀殺等等來了。肥鄧跟警察那段對話也同樣經典,“沒有規矩就沒有秩序”,他們內部也有選舉規則,董事局按既定原則選人,不能違反,觸碰就開打。這些就是禮法,戰國時都不守了。
經濟上,主要是井田制的破壞。井田制是公有經濟的協助生產形式,它被打破,土地歸私人所有,那就是力強者兼併,貧富差距迅速拉大,而且為了這樣的經濟利益,殺人是不眨眼的。戰國時代的軍隊,以斬首計算功勞,一個首級分多少地(從擴充套件的無主空地中分配,秦國因為地廣人稀,有相當多的可分配空地,所以商鞅的變法能在秦國成功,而同樣性質的變法在其他國家卻失敗,原因就在這裡),這就是戰國戰爭那麼慘烈的根本原因。在後世,軍隊亂殺平民請功的事,為的也是這個,而少數民族之所以往往戰勝中國,也是因為對方是這種制度。
孔子認為人類社會走到這樣的道路,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跟愛因斯坦在原子彈發明之後,深以為是自己的理論之過,他很後悔。說孔子迂腐、反動,連帶愛因斯坦也說了吧。近現代西方科學所造成的後患,對工業生產的反思,其實西方一直都有,只不過既得利益階級是不可能放棄的。正如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不是批判生產力,而是批判生產關係,他認為必須改變生產關係,所以他被當前生產關係的擁護者強烈反對,所謂意識形態對抗,無非為此,根本不可調和的。孔子很鬱悶,老子也厭世,都是處於這種社會轉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