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48176600138

    《社戲》精彩片斷賞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社戲》是一篇充滿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透過記敘“我”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經歷,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可愛形象,再現了自由快樂的農村生活圖景。

      月下出航,魯迅先生運用白描手法,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畫;深夜歸航,又以生動比喻描繪行船的情景,極富童話色彩。在如詩如畫的景色中,孩子們的自由天性充分得到彰顯,對此,不再贅言。我翻閱了很多資料,發現對“觀看社戲”這個片段的評析都很簡略。如江蘇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學參考書》中只有這樣一句話:作者寫看戲的情況,把角色的出場表演同孩子們的反應(語言、動作、心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寫得波瀾起伏,情景交融。是的,粗略地讀去,許多人會以為“看社戲”段落,作者似乎沒有像以上兩部分內容那樣,作細緻逼真的描繪,以至於以為只是平淡的敘述,推動情節的發展,甚至只是為下文的“深夜歸航偷豆”作一個鋪墊,形成行文的波瀾。難道這部分內容真的只是一個陪襯嗎?筆者不以為然。

      從社戲的內容來看,的確不精彩:想看的沒看到——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卻又並不翻筋斗”,最願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許多時都不見”;看到的多是不感興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老旦“是我最怕的東西”,偏偏“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來唱;當晚“算得最好的一折”就是“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被鞭打了。並不精彩的社戲內容,在作者筆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來,要知道,這都是以一個孩子的眼睛來看的,非常鮮明地反映著孩子的喜好:喜打鬥、愛熱鬧,要的就是“好玩”兩個字!對自己的想法一點也不加掩飾,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從孩子們的反應來看,社戲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是很小的:“疲倦了”,只想喝豆漿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談話”,臺上的表演已不入眼;雙喜他們“破口喃喃的罵”,終於“熬不住”,在罵聲中迴轉船頭。這就是孩子,心裡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沒有任何顧忌,沒有一絲虛偽,終於在戲還沒有結束就揚長而去。雖然嘴上罵著,可一旦離去,情緒照樣不受影響,如來時一樣開心歡快。這就是孩子的單純和透明!

      所以,我以為,高明就在於社戲本身並不精彩,而魯迅先生卻能出神入化地把“看社戲”的過程寫精彩。同樣還是運用白描手法,把角色的表演、孩子的心理緊密結合在一起,把整個看社戲的過程寫得妙趣橫生。如文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麼,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麼高低。”學生們讀到這一句時沒有不笑的。為什麼?為孩子真實而幼稚的心理,更為魯迅先生毫不雕琢、簡潔傳神的文字。再如寫老旦“後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一個“競”字,一個“不料”,把孩子對老且的不喜歡錶露無遺,讓人不禁為孩子的率直、坦誠甚至粗野發出理解的一笑。

      綜上所述可見,“看社戲”的內容雖然沒有誘人的色彩和豐富的聽覺形象,但同樣精彩紛呈,尤其是這群孩子天真質樸的性格得到了生動表現,有力地突出了作品主題,值得細細品味。

      如何使本片段的教學與其內容相得益彰,同樣精彩呢?我的設計是:首先讓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內容,明確是從哪兩個方面寫的。學生很快討論得出,是從演員和觀眾兩方面進行描寫的。接著引出下面一問:寫了哪些角色,觀眾對他們的表演反應如何?不急於回答,投影出思考題:

      根據上聯,結合課文內容,請對出下聯,看誰對得最好!

      上聯是:老旦出臺,掃興。

      設計這一問題的目的很清楚,既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閱讀情況,又訓練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前半句是角色方面,後半句是觀眾方面),還很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表達的訓練(本單元的誦讀欣賞安排的是對聯賞析),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也極富有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我設計的答案是:小丑登場,開心。上下聯結合起來,概括了當晚社戲中兩個最值得一提的角色的表演:前者為“最怕”,後者為“最好”,相映成趣,對仗也很工整。學生們先是小組內討論,你一言,我一語,相互指點,共同推敲。然後是全班交流,每組推選一名代表發言,答案可謂五花八門,有“小生上場,疲倦”“小生登場,想睡”“小丑被打,好笑”“小丑上臺,高興”“小旦咿呀,沒勁”“老生打仗,失望”等。有的學生別出心裁,把沒有看到的表演也概括出來了,如“鐵頭(老生)不翻(筋斗),沒趣”“蛇精未見,難過”。當然,在學生回答時,還要求他們說出依據,並傾聽其他同學的點評,這就必然要聯絡課文的具體內容和自己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再走出文字,達到對文字的有效解讀。

      這一片段的教學實踐告訴我,語文教師課前應深入鑽研教材,準確理解作者意旨,並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行為,才能呈現出一種嶄新的、充滿活力的、凸現語文魅力的課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如何成為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