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28346571514

    孩子每天哭喊不去幼兒園,是孩子存在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

    分離焦慮最早在孩子1歲左右時就可能出現,一般可以持續到4歲左右。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依戀關係,當需要離開原本熟悉的人一段距離、面對陌生情景時,就會顯得恐懼、焦躁不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最初與撫養者形成的依戀關係越穩固,獲得越多的安全感,就越有能力脫離撫養者。這看似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但卻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然過程。

    不僅上幼兒園的孩子要面臨分離焦慮。一個人的一生,就是從關係的糾纏與分離中不斷展開的。進入幼兒園,相比進入小初高更為困難,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本身年齡更小,另一方面,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脫離小家庭,嘗試接觸社會大環境。這種分離焦慮,一方面來自孩子,另一方面來自撫養者。

    千萬不要以為,入園焦慮,只有孩子的事。孩子的每一次哭,都是在表達著自己,但是媽媽並沒有真正看到眼前這個焦慮的孩子,反而會有時沉浸在自己的焦慮中。

    不同於憤怒、緊張、恐懼等情緒,焦慮這種情緒很難透過自我消化處理掉,而且特別容易傳染。如果父母不能處理好自己的焦慮,無法忍受與孩子的分離,那麼就會把自己的分離焦慮傳染給孩子和身邊的人。歸根結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首先需要父母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入園前,做好準備一起玩遊戲或讀繪本,讓孩子知道存在離開家庭去上學的階段。可以提前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和老師。從正面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先處理孩子的焦慮情緒。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情緒,明確讓孩子知道一定還會再見到媽媽。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鞏固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增強安全感。與老師保持好關係,易於讓孩子也能更好的與老師相處。有的小孩子平時會有捨不得離手的東西,心理學上成為“過渡客體”,是非常重要的替代母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物品,幫助孩子逐漸學會分離。正式告別,儀式感有助於孩子適應分離,並獲得掌控感。

    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我們或許應該多提醒自己幾次,成長就是一場場離別,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在一次次的分離中體驗著不捨、恐懼、擔憂、焦慮……同時也會不斷建立起一個真正獨立的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蜂花粉做面膜能把臉染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