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畫素相機當下比較流行,很多廠家在推出相機的時候都已經習慣普通版本和高畫素版本兩個型號同時釋出,那麼高畫素機型到底有哪些利弊,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類機器呢?
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了,數碼相機的解析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不斷提升,每個時期推出新的畫素標準之時都會伴隨著高畫素帶來的利弊進行爭論。不過之前的所謂高畫素比起現在動輒5000萬畫素以上的規格,確實不能算“高畫素”。在畫幅一定的基礎上,能容納的畫素畢竟是有限的,有物理規格的限制,有鏡頭支援解析度的限制,當下全畫幅相機的解析度做到5000萬畫素已經是比較極限的程度了。
我們先來看高畫素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首先,高畫素可以讓照片細節更加豐富。同時用2000萬畫素與5000萬畫素的單反相機拍攝同樣一個物件,在圖片放大若干倍的情況下,高畫素機型仍可以某個畫面部分的辨識度,而這時可能低畫素相機拍出來的這個部分放大就已經模糊分辨不清了。即使在不放大觀看的情況下,照片整體帶來的銳利清晰的觀感也同樣比低畫素相機更有衝擊力。特別是在拍攝風光片的時候,體現會更加明顯。
其次,高畫素可以打印出尺寸更大的圖片。這在商業廣告攝影等方面的應用是實實在在的便利,高解析度讓照片可以放大到低解析度達不到的尺寸,在製作巨型海報、大型宣傳圖的時候,顯然高畫素機型更有優勢。
再次,高畫素可以在後期修片時有更多裁切餘地。畫素高了,照片可以放大更大細節仍然豐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後期修片時二次構圖裁切照片的範圍,更有利於後期再創作。
我們再來看一下高畫素有哪些弊端。
第一,畫素提升後高感光度畫質受到影響。畫素提升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高感會變差,當然技術在發展,畫素提升的同時,高感可用程度也在提升,但在相同技術規格下對比,高畫素機型顯然比低畫素機型高感更差一些。比如佳能5dsr,低感確實出眾,但高感噪點控制比5d3要差不少。
第二,拍攝穩定性要求更高。高畫素機型拍攝過程中安全快門速度比普通機型要求更快才能確保手持拍攝成功率更高一些,否則運動模糊是很容易在高畫素下暴露出來的,其實在尼康d800推出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問題產生了,現在比d800更高畫素的機型已經有了很多,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最好是上三腳架拍攝才有最佳效果。根據技術發展趨勢,很可能在未來的無反高畫素機型上廠家會普及五軸防抖技術以減輕手持壓力。
第三,對鏡頭解析度有更高需求。很多比較老的鏡頭所支援的解析度並不高,有些鏡頭甚至是在膠片機時代誕生的,到現在沒有更新,那個時期的膠片和後來的低解析度數碼相機對鏡頭解析度的要求並不高,但在高畫素下,有些老鏡頭解析度就跟不上了,會影響畫質。
第四,圖片處理器壓力更大。相機內部的資料處理器對照片運算的能力可以直接體現在相機整體使用流暢度上,畫素增加,處理器需要處理的資訊將會大幅增加,那麼運算速度需要更快,與普通畫素水平的機器相比,需要配備更高規格的處理器,或者採用雙處理器等辦法來解決速度問題。而在後期處理上,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電腦的運算壓力也會變大,如果想要流暢修圖,必須要提升cpu、記憶體、顯示卡等配置。
第五,需要更大的照片儲存空間。無論是相機儲存卡還是後期匯出照片後的電腦儲存空間,高畫素照片都比以往需要更多空間,動輒大幾十兆一張的raw照片體積,標配128g及以上的儲存卡已是日常剛需,後期存片的電腦也需要多幾塊硬碟或構建小型伺服器了。
那麼怎樣看待高畫素相機的利弊呢?
其實還是需要根據需求來選擇。如果是對風光攝影要求比較高的攝影師,選擇一臺高畫素機還是挺有必要的,畢竟使用低感的時候更多,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也是很普遍的,而高畫素帶來的畫質提升是實實在在的,所以這種用途的攝影師對高畫素機還是比較青睞的。如果是廣告攝影師,經常棚拍,那麼高畫素機無疑是更好的選擇,棚拍基本都保持在最低感光度,高畫素機高感差一點一般用不到高感,而對照片列印、放大的需求則是低畫素機所不能給的,在低感狀態下棚拍,高解析度會帶來更細膩的畫質表現。這些相機使用者選擇高畫素機是沒什麼問題的,而如果您只是對高畫素機比較感興趣,但拍攝題材比較雜,對高感也有要求,那麼資金充裕可以選擇一高一低雙機搭配,如果資金不充裕,可以選擇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就是選擇畫素在3000萬左右的機型。那麼怎樣克服高畫素機帶來的弊端呢?沒有特別的辦法,只能是增加三腳架的使用,增加電腦配置,增加儲存卡速度和容量,同時要善於使用閃光燈。
高畫素相機當下比較流行,很多廠家在推出相機的時候都已經習慣普通版本和高畫素版本兩個型號同時釋出,那麼高畫素機型到底有哪些利弊,我們應該怎樣使用這類機器呢?
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問題了,數碼相機的解析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不斷提升,每個時期推出新的畫素標準之時都會伴隨著高畫素帶來的利弊進行爭論。不過之前的所謂高畫素比起現在動輒5000萬畫素以上的規格,確實不能算“高畫素”。在畫幅一定的基礎上,能容納的畫素畢竟是有限的,有物理規格的限制,有鏡頭支援解析度的限制,當下全畫幅相機的解析度做到5000萬畫素已經是比較極限的程度了。
我們先來看高畫素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首先,高畫素可以讓照片細節更加豐富。同時用2000萬畫素與5000萬畫素的單反相機拍攝同樣一個物件,在圖片放大若干倍的情況下,高畫素機型仍可以某個畫面部分的辨識度,而這時可能低畫素相機拍出來的這個部分放大就已經模糊分辨不清了。即使在不放大觀看的情況下,照片整體帶來的銳利清晰的觀感也同樣比低畫素相機更有衝擊力。特別是在拍攝風光片的時候,體現會更加明顯。
其次,高畫素可以打印出尺寸更大的圖片。這在商業廣告攝影等方面的應用是實實在在的便利,高解析度讓照片可以放大到低解析度達不到的尺寸,在製作巨型海報、大型宣傳圖的時候,顯然高畫素機型更有優勢。
再次,高畫素可以在後期修片時有更多裁切餘地。畫素高了,照片可以放大更大細節仍然豐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後期修片時二次構圖裁切照片的範圍,更有利於後期再創作。
我們再來看一下高畫素有哪些弊端。
第一,畫素提升後高感光度畫質受到影響。畫素提升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高感會變差,當然技術在發展,畫素提升的同時,高感可用程度也在提升,但在相同技術規格下對比,高畫素機型顯然比低畫素機型高感更差一些。比如佳能5dsr,低感確實出眾,但高感噪點控制比5d3要差不少。
第二,拍攝穩定性要求更高。高畫素機型拍攝過程中安全快門速度比普通機型要求更快才能確保手持拍攝成功率更高一些,否則運動模糊是很容易在高畫素下暴露出來的,其實在尼康d800推出的時候,就已經有這種問題產生了,現在比d800更高畫素的機型已經有了很多,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最好是上三腳架拍攝才有最佳效果。根據技術發展趨勢,很可能在未來的無反高畫素機型上廠家會普及五軸防抖技術以減輕手持壓力。
第三,對鏡頭解析度有更高需求。很多比較老的鏡頭所支援的解析度並不高,有些鏡頭甚至是在膠片機時代誕生的,到現在沒有更新,那個時期的膠片和後來的低解析度數碼相機對鏡頭解析度的要求並不高,但在高畫素下,有些老鏡頭解析度就跟不上了,會影響畫質。
第四,圖片處理器壓力更大。相機內部的資料處理器對照片運算的能力可以直接體現在相機整體使用流暢度上,畫素增加,處理器需要處理的資訊將會大幅增加,那麼運算速度需要更快,與普通畫素水平的機器相比,需要配備更高規格的處理器,或者採用雙處理器等辦法來解決速度問題。而在後期處理上,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電腦的運算壓力也會變大,如果想要流暢修圖,必須要提升cpu、記憶體、顯示卡等配置。
第五,需要更大的照片儲存空間。無論是相機儲存卡還是後期匯出照片後的電腦儲存空間,高畫素照片都比以往需要更多空間,動輒大幾十兆一張的raw照片體積,標配128g及以上的儲存卡已是日常剛需,後期存片的電腦也需要多幾塊硬碟或構建小型伺服器了。
那麼怎樣看待高畫素相機的利弊呢?
其實還是需要根據需求來選擇。如果是對風光攝影要求比較高的攝影師,選擇一臺高畫素機還是挺有必要的,畢竟使用低感的時候更多,使用三腳架的情況也是很普遍的,而高畫素帶來的畫質提升是實實在在的,所以這種用途的攝影師對高畫素機還是比較青睞的。如果是廣告攝影師,經常棚拍,那麼高畫素機無疑是更好的選擇,棚拍基本都保持在最低感光度,高畫素機高感差一點一般用不到高感,而對照片列印、放大的需求則是低畫素機所不能給的,在低感狀態下棚拍,高解析度會帶來更細膩的畫質表現。這些相機使用者選擇高畫素機是沒什麼問題的,而如果您只是對高畫素機比較感興趣,但拍攝題材比較雜,對高感也有要求,那麼資金充裕可以選擇一高一低雙機搭配,如果資金不充裕,可以選擇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就是選擇畫素在3000萬左右的機型。那麼怎樣克服高畫素機帶來的弊端呢?沒有特別的辦法,只能是增加三腳架的使用,增加電腦配置,增加儲存卡速度和容量,同時要善於使用閃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