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土人情話魯山
-
2 # 秀才說歷史
《琴臺善政》
琴瑟和鳴 衩頭鳳,
臺愛溫存離別情。
善念孝母失真愛,
政心傷懷紅顏舊。
∽∽∽∽∽∽∽
琴瑟和鳴鳳求凰,
臺愛佳人訴衷腸。
善巧扮作伶人唱,
政容帥氣成東床。
-
3 # 中國龍507
《琴臺善政》藏頭
琴棋書畫祥樣通,
臺上演奏臺下功。
善心善舉終得善,
政通人和天下安!
-
4 # 使用者6034460008
琴臺善政/
琴聲奏起消魂樂,
臺上臺下兩面鑼;
善於表演黑白戲,
政績斂財是第一。
-
5 # 阿祥79874
路遇《琴臺善政》,寫一首七言詩。
琴棋書畫賦龍魂,
臺海同胞炎黃根。
善覺早歸一脈親,
政通人和中華欣。
-
6 # 小水滴213269177
琴臺善政是說唐初魯山縣令元德秀喜歡彈琴,民眾聚來聽之,元縣令便藉此和老百姓聊家長裡短,推行國家的政策,一舉多得,很得民心。
琴聲悠揚召民聽,
臺築一座供元公,
善行善政為民樂,
政通仁和百姓擁。
-
7 # 秋實66227939560
《琴臺善政》
琴瑟合奏迂知音,
臺上朗誦夫妻情,
善良正直真正好,
政策很好暖人心。
-
8 # 海浪3881
《琴臺善政》
琴聲悠揚戰馬騰,
臺上擊鼓湊威風。
善演木蘭英姿爽,
政通人和百事興。
-
9 # 百幕大13
琴臺善政藏頭詩
琴心劍膽李智遠,
臺上臺下領頭雁。
善始善終搞建設,
政績韓城賽江南。
-
10 # jingji529
藏頭詩《琴臺善政》
琴瑟聲聲驚靜夜,
臺上演奏眾喝彩。
善長歌舞隨音跳,
政策利民小康來。
拋磚引玉——
琴臺善政元次山
——————
琴韻悠悠元縣令
臺上德秀留芳名
政通人和見清明
——————
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裡,都記載著一位用音樂教化,使社會和諧的“琴師縣令”,他就是唐代魯山縣令元德秀。
元德秀(696—754),字紫芝,祖居洛陽,是唐代詩人元結的宗兄和老師。元家世代廉潔,元德秀的父親曾任延州刺史,臨終時除了一張祖傳的古琴之外,家徒四壁、兩袖清風。
元德秀少年喪父,但他天性質樸敦厚,事母至孝。他被推薦參加進士考試,因不忍離開母親左右,他就揹著母親進了京城。後元德秀出任魯山縣令。從此,這位精通音律的琴師,便按照“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儒家經典理論,獨闢蹊徑,探索治理之道。
提起古琴,人們常會想起春秋時的俞伯牙、鍾子期。而唐朝開元年間,在魯山築琴臺、撫琴與民同樂的縣令元德秀,把琴臺當作體諒下情與“審音理政”的視窗,全縣百姓都成了他的“知音”。
元德秀透過質樸若流水的音樂教化,把魯山治理得路不拾遺。由於政通人和,百姓愛戴,納糧時,不用差役下鄉催促,只要元德秀抱琴登臺彈奏一曲《慶豐收》,全縣百姓聽到琴聲,便奔相走告繳納皇糧。
有段日子,魯山鬧虎患,有個被關押的小偷請求打虎贖身,元德秀答應了他。有官吏勸阻元德秀:“這小偷如果趁機逃走了,您不是要受到牽累嗎?”元德秀說:“我已經答應了他,不能背棄約定。如果出了問題,我承擔罪責,不牽連別人。”第二天,小偷帶著死老虎回來了,全縣的人都為此感嘆。
元德秀仁德、誠信的“琴臺善政”,千百年來一直為文人墨客所歌頌。明代詩人姚裕在《琴臺》一詩中寫道:“琴臺百尺枕蒼天,今日登臨憶往年。漫想紫芝為政暇,幾多情思付絲絃。”明代成化年間,魯山教諭陳孜在《琴臺善政》一詩中寫道:“賢侯德政愛民深,百尺高臺靜撫琴。一曲清風弦上調,滿腔和氣軫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單父當年不易心。高山流水非獨樂,至今追慕仰德音。”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西元735年),為慶賀邊塞大捷,唐玄宗親臨東都洛陽,這位“首創梨園”的大唐天子詔令方圓三百里內的刺史、縣令,率能歌善舞之伶人,俱赴東都五風樓前獻藝,優勝者將得重賞。四方刺史、縣令應詔而至。其中,有個誇張的河內太守用車裝著幾百個演員,打扮的都很“炫”,有的還裝扮成犀牛大象,大概想用這個方式奪個冠軍。
而元德秀沒有這些虛張聲勢的行頭,只是揹著瑤琴,帶了幾十個音樂人士,一起演唱了一首他自己作的《於蒍於》歌,內容大約類似“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寸絲寸縷,衡念物力惟艱”。唐玄宗聽了感嘆道:“賢人之言哉!”(《新唐書·元德秀傳》)。他轉身對宰相說:“像河內太守那樣揮金如土,百姓難免塗炭之災啊。”於是玄宗重賞元德秀,喜歡搞”面子工程“的河內太守卻丟了官。
據史載,元德秀終生以七絃為妻,不曾婚娶,平日俸祿,多用來扶老存孤,賑濟窮困百姓。他在魯山當了三年縣令後,便抱琴乘車,退隱於陸渾(今嵩縣境內)山村。魯山百姓見元縣長空手而去,擁上來夾道相送,含淚話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