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Zah7180
-
2 # 獨立寒秋1961
【一】什麼叫農曆
中國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農曆,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
此外和它相對應的是陽曆。陽曆: 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是固定的)
從古至今使用過的歷法,就有一百多種。目前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北韓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二】如何區分農曆和公曆
區分的方法很簡單。日曆上一般都是同時寫出陽曆和陰曆的。寫數字的就是陽曆,比如9月12日。寫漢字的就是陰曆,比如七月初三。 陽曆就是國際上通行的歷法,也叫公曆。而陰曆是中國等一些國家由農業耕作的規律總結出來的歷法,所以也稱之為農曆。
【三】光緒年的農曆和我們現在的農曆一樣嗎?
都一樣,沒有區別。一般來講皇帝在位時,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比如說“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 當然,不管怎麼去改,干支紀年始終維持不變。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是沒有過乙亥年的。
【四】古往今來農曆和公曆各有什麼特點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開始採用西方的公曆,俗稱“新曆”,與中國舊有的歷法相對。 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曆為依據。 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曆為依據。 早期曆法 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這些曆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曆和唐朝的皇極曆法等。
(完)
-
3 # 讀史之樂
中國古代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即以月相變化週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迴歸年週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
我們現在的農曆因為以正月為歲首,和夏曆一樣,所以也叫夏曆,但不能叫陰曆,因為是陰陽合曆,民間流行的陰曆叫法是不準確的。
因為是陰陽合曆,所以中國的農曆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有二十四節氣,二是有閏月,有“19年七閏”的分法。這兩個特點早在春秋時期就被運用在曆法中,可以說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
清朝頒行《時憲曆》。其所用原理和資料全部依照第谷的地心行星體系和他所測定的天文資料。乾隆七年重修《時憲曆》,稱為《癸卯元歷》,直至清亡。
民國時期,在1914年---1928年,使用的是《新法天文夏曆》,1929年以後,使用的是《紫金歷》。新中國成立後,沿用了《紫金歷》。
所以,清朝的農曆和現在的農曆是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內容,都屬於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曆,都有二十四節氣和閏月。不同的是計算方法上,隨著天文學的發展,現在比清朝更先進,更精準。
清朝時憲曆的特點是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採用“定氣法”,而之前的歷法採用的是“平氣法”。
定氣法就是在計算時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執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短的只有14天、長的達16天。
平氣法就是在計算時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將一週年時間平均分24份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平均天數為15.22天。
平氣法是把一個迴歸年平均分成24份,節氣與節氣之間的天數是固定的,而定氣法是根據地球實際公轉位置,均勻分成24份。所以,定氣法”比“平氣法”更精準,也更先進。
回覆列表
光緒年的農曆跟我們現在的農曆一樣。不同的特點是元運年份的區別。
例:光緒元年1875乙亥年,上元一運始,至上元三運光緒34年1908戊申年止。於今下元八運2019己亥年,距離1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