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太白廟著名的有三處:中林山、頂頭山、鳳龍山,分別供奉三位太白。
X
箭桿嶺鳳龍山李白紀念館俗稱太白廟,坐落在通渭縣襄南鄉西部的王岔、瓦灑交界處,始建於明朝,盛於清朝,民國逐漸衰退,文革期間遭遇破壞。1980年恢復重建,現為全縣最大的山場廟會之一。因是館、祠、廟三者合一,索性,這裡就稱為祠廟吧,主要供奉太白三爺。
這裡峰巒疊嶂,山勢峻峭,祠廟山門就因山形而建,並不與廟內主體建築在一條線。其實西北的許多民宅的大門也不在院內中軸線,這和許多的寺廟建築並不相同。
山門為仿古式門樓,高大雄健,氣勢非凡。門樓上懸門匾“箭桿嶺鳳龍山”,無落款,不知何人所書。門樓東側有一照壁,有聯曰:“明月清暉映河海,謫仙盛名傳古今”。西側亦有一照壁,有聯曰:“抽刀斷流欲窮人間憂愁,把酒吟詩唱徹江山美景”。化自於太白詩句,讓人一見,就可知道,祠廟定是與太白有關。
山門門庭外柱左右各盤黃龍一條,龍頭相對,張口向上,似要昇天而去。門庭內柱嵌“鳳龍山門”聯一副:“鳳皇不鳴隱丹山,龍盤有翼登天門”,韻腳雖不合轍,但寓意頗為深刻。門庭上有“鳳龍山”巨匾,書法蒼勁有力,顯示了通渭作為書畫之鄉的底蘊。
走進山門,才見太白祠正門。門庭為六柱,三門,二進,簷牙高啄,蜂窩矗立,也是一幢三層仿古式門樓。門樓就建在祠廟中軸線上,由於祠廟建在高臺之上,較之山門高高在上,整個門樓也就顯得於巍峨之外,另給人一種須仰視才得的高大之感,很有些莊嚴、神秘。
祠廟大門上方亦懸著“箭桿嶺鳳龍山”的巨匾,紅底黑字,字型與山門相同。中層懸掛三塊牌匾:正中稍高,上書“中天慧日”四字,題頭落款均無,但字型很見功底;兩側稍低,一面書“氣高河漢”,一側書修建者名單。要進大門,須沿臺階而上。祠廟大門前有兩對石獅,均張口露齒,怒目而視,只是一對較大,在臺階下方兩側,另一對稍小,在臺階上方門柱兩側。
按照風俗,祠廟中間大門為神仙通道,一般不開。兩側小門才是凡人的通道。沿著側面拾階而上,近見門廳內有聯曰:“詩境滿懷杯在手,青山對面月當頭”,取意太白詩情人生,酒意生活,但於瀟灑當中頗有些冷清之味。門廳兩側磚雕盤龍雕鳳,雖是精美,但依我看來,現代機械味太濃。倒是旁邊的花園中的幾個小磚雕,很有些粗獷大氣,古樸典雅,惹人眼目。
邁進大門,是為祠廟第一院,院內一側供山神,一側供土地,正中為太白紀念館,整個建築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門前對聯寫:“明月唐詩第一人,醉寫南蠻李太白”。
明月唐詩第一人姑且不論,單來看看“醉寫南蠻”。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九卷中載有《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書中寫道“姓李,名白,字太白……其母夢長庚入懷而生,那長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十歲時,便精通書史,出口成章,人都誇他錦心繡口,又說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為李謫仙。”
書中還描述一日有番使遞國書到,但朝中翰林學士全然不識一字。後李白登場,很快讀出國書內容,並回了一封回函,番使回國與國王述之。國王大驚,寫了降表,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個傳說中,最令人痛快的插曲則當屬讓楊國忠為自己磨墨,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
馮夢龍的三言故事,大多源於民間流傳之故事,並溶入加工和發揮。《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在唐宋時就有零星記敘,馮文承其故事,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曲折性,使其極具浪漫主義特色。或許事實並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故事多少還有可信度的。
再回到廟堂。大殿門庭之上懸匾額,有“李白大殿”四字,只有題頭,寫於一九八八年,但無落款,然字型大氣磅礴,功力不凡。或許是通渭人家書法人士太多,題字人不願別人知道自己姓名;或許太白爺名氣太大,書寫者只是題匾名而不願到此顯擺?如此說來,不僅班門不能弄斧,關公門前不能耍大刀,太白廟前留落款也難啊!
轉到大殿之後,可見一紅底黑字的巨匾,題首寫“歲次甲申荷月朔日 轂旦懸”,正中為“欣欣向榮,生長茂林”八個大字,再下為首事人名單。匾額中“向榮”乃是已故岳父的名諱,他就出生在太白廟下俗稱廟下灣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一生勤儉持家,立身為公,特別是晚年為周圍的山場的植樹造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鄉黨為了紀念,特意豎匾,且懸在太白廟正殿之後,也可謂對老人家的一點寬慰吧。
中院左右分別為文昌宮、楊六郎廟。正殿為李白寢宮,亦有對聯:“胸襟灑落萬丈光芒照千古,心懷舒暢一朝文星降九霄”,乃張林銘敬撰,以城隍祠之名而贈,也是對李白的高度評價。後院為雄偉高大的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塔形建築,均為實木,四面八角造型,飛簷架鬥,雕樑畫棟,顯現出古建築師的非凡功力。
頂頭山供奉太白二爺,廟宇修建不及三爺及大爺。
太白大爺供奉在中林山。此地為傳統的通渭八景之首,稱為“中林春曉”。現在中林山門口又懸匾“太白寺”。其實,要說李白其人,傳說是太白星轉世,又入過道門,與佛教根本無緣,走進門內,卻發現此地又稱“中林春曉李白文物古躋聖地”,還稱為“唐代愛國愛
通渭太白廟著名的有三處:中林山、頂頭山、鳳龍山,分別供奉三位太白。
X
箭桿嶺鳳龍山李白紀念館俗稱太白廟,坐落在通渭縣襄南鄉西部的王岔、瓦灑交界處,始建於明朝,盛於清朝,民國逐漸衰退,文革期間遭遇破壞。1980年恢復重建,現為全縣最大的山場廟會之一。因是館、祠、廟三者合一,索性,這裡就稱為祠廟吧,主要供奉太白三爺。
這裡峰巒疊嶂,山勢峻峭,祠廟山門就因山形而建,並不與廟內主體建築在一條線。其實西北的許多民宅的大門也不在院內中軸線,這和許多的寺廟建築並不相同。
山門為仿古式門樓,高大雄健,氣勢非凡。門樓上懸門匾“箭桿嶺鳳龍山”,無落款,不知何人所書。門樓東側有一照壁,有聯曰:“明月清暉映河海,謫仙盛名傳古今”。西側亦有一照壁,有聯曰:“抽刀斷流欲窮人間憂愁,把酒吟詩唱徹江山美景”。化自於太白詩句,讓人一見,就可知道,祠廟定是與太白有關。
山門門庭外柱左右各盤黃龍一條,龍頭相對,張口向上,似要昇天而去。門庭內柱嵌“鳳龍山門”聯一副:“鳳皇不鳴隱丹山,龍盤有翼登天門”,韻腳雖不合轍,但寓意頗為深刻。門庭上有“鳳龍山”巨匾,書法蒼勁有力,顯示了通渭作為書畫之鄉的底蘊。
走進山門,才見太白祠正門。門庭為六柱,三門,二進,簷牙高啄,蜂窩矗立,也是一幢三層仿古式門樓。門樓就建在祠廟中軸線上,由於祠廟建在高臺之上,較之山門高高在上,整個門樓也就顯得於巍峨之外,另給人一種須仰視才得的高大之感,很有些莊嚴、神秘。
祠廟大門上方亦懸著“箭桿嶺鳳龍山”的巨匾,紅底黑字,字型與山門相同。中層懸掛三塊牌匾:正中稍高,上書“中天慧日”四字,題頭落款均無,但字型很見功底;兩側稍低,一面書“氣高河漢”,一側書修建者名單。要進大門,須沿臺階而上。祠廟大門前有兩對石獅,均張口露齒,怒目而視,只是一對較大,在臺階下方兩側,另一對稍小,在臺階上方門柱兩側。
按照風俗,祠廟中間大門為神仙通道,一般不開。兩側小門才是凡人的通道。沿著側面拾階而上,近見門廳內有聯曰:“詩境滿懷杯在手,青山對面月當頭”,取意太白詩情人生,酒意生活,但於瀟灑當中頗有些冷清之味。門廳兩側磚雕盤龍雕鳳,雖是精美,但依我看來,現代機械味太濃。倒是旁邊的花園中的幾個小磚雕,很有些粗獷大氣,古樸典雅,惹人眼目。
邁進大門,是為祠廟第一院,院內一側供山神,一側供土地,正中為太白紀念館,整個建築古樸凝重,莊重典雅。門前對聯寫:“明月唐詩第一人,醉寫南蠻李太白”。
明月唐詩第一人姑且不論,單來看看“醉寫南蠻”。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九卷中載有《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書中寫道“姓李,名白,字太白……其母夢長庚入懷而生,那長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名字俱用之。……十歲時,便精通書史,出口成章,人都誇他錦心繡口,又說他是神仙降生,以此又呼為李謫仙。”
書中還描述一日有番使遞國書到,但朝中翰林學士全然不識一字。後李白登場,很快讀出國書內容,並回了一封回函,番使回國與國王述之。國王大驚,寫了降表,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個傳說中,最令人痛快的插曲則當屬讓楊國忠為自己磨墨,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
馮夢龍的三言故事,大多源於民間流傳之故事,並溶入加工和發揮。《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在唐宋時就有零星記敘,馮文承其故事,跌宕起伏,增加了文章曲折性,使其極具浪漫主義特色。或許事實並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故事多少還有可信度的。
再回到廟堂。大殿門庭之上懸匾額,有“李白大殿”四字,只有題頭,寫於一九八八年,但無落款,然字型大氣磅礴,功力不凡。或許是通渭人家書法人士太多,題字人不願別人知道自己姓名;或許太白爺名氣太大,書寫者只是題匾名而不願到此顯擺?如此說來,不僅班門不能弄斧,關公門前不能耍大刀,太白廟前留落款也難啊!
轉到大殿之後,可見一紅底黑字的巨匾,題首寫“歲次甲申荷月朔日 轂旦懸”,正中為“欣欣向榮,生長茂林”八個大字,再下為首事人名單。匾額中“向榮”乃是已故岳父的名諱,他就出生在太白廟下俗稱廟下灣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一生勤儉持家,立身為公,特別是晚年為周圍的山場的植樹造林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鄉黨為了紀念,特意豎匾,且懸在太白廟正殿之後,也可謂對老人家的一點寬慰吧。
中院左右分別為文昌宮、楊六郎廟。正殿為李白寢宮,亦有對聯:“胸襟灑落萬丈光芒照千古,心懷舒暢一朝文星降九霄”,乃張林銘敬撰,以城隍祠之名而贈,也是對李白的高度評價。後院為雄偉高大的玉皇觀。玉皇觀為三層塔形建築,均為實木,四面八角造型,飛簷架鬥,雕樑畫棟,顯現出古建築師的非凡功力。
頂頭山供奉太白二爺,廟宇修建不及三爺及大爺。
太白大爺供奉在中林山。此地為傳統的通渭八景之首,稱為“中林春曉”。現在中林山門口又懸匾“太白寺”。其實,要說李白其人,傳說是太白星轉世,又入過道門,與佛教根本無緣,走進門內,卻發現此地又稱“中林春曉李白文物古躋聖地”,還稱為“唐代愛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