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智玄大師:敢問二位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
丁元英: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到達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 為成佛,在求,悟 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智玄大師: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
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
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也難能可貴。
依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
與基督,我進不得窄門;與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貨色,大師已從這首詞裡看得明白。
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旁白:殺富濟貧,丁元英這個詞裡讓人嗅到一股招招見血,劍劍封喉的寒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商場如戰場。丁元英到五臺山討個心安的由來就在於此。
智玄大師:水,是山上的泉水。請二位施主品茶。
智玄大師:施主這樣做是基於一種對社會文化認識的自我作為。
施主已經勝算在手,想必也已經計算到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至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
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韓楚風:那得救之道是什麼呢?
智玄大師: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
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
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
丁元英: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不能靠自己。
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年前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
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緣起的事情裡順水推舟,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朝綱。
丁、韓二人到廟宇頂。
韓楚風:佛門境地能抽菸嗎?
丁元英:欄內是淨,欄外是土,靠著欄杆就能抽。
韓楚風:剛才有話沒敢說,怕有吹捧之嫌,可又不吐不快,現在可以說了。
扶貧之道若以次第而分,也可分為三個層面:一,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實惠、破格,是為市井文化,
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是為這人文化,三,不打碎點兒東西不足以緣起主題,大智大愛,是為英雄文化。
丁元英:不敢當,不敢當。誒,咱們怎麼也拽起文來了,可別恍恍惚惚地覺著自己也是大師了。
韓楚風:慣性,慣性。一下子有點兒收不住了。
這趟如果不來,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只是你我都有謗佛之嫌,也不怕下了地獄。
丁元英:沒有地獄,天堂焉在。總得有人在地獄待著。你我就算是一個,不然天堂就沒了著落。
一年多不見你,怎麼有了這麼高的境界了。
丁元英:這哪裡是境界,我還沒有衝動到為了能讓輿論濺起幾滴水花而招惹罵名。
韓楚風:啊?我的天。你這到這件事得折騰多少人,得惹多大動靜?原來就是,就是送給一個女人的禮物。
丁元英: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
這兩個極致,我都沒敢冒犯,不可以嗎。
韓楚風:可以,當然可以。只是你一向對女人敬而遠之,這個彎子轉得太大了。
丁元英:佛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實觀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紅顏知己是紅顏知己。
韓楚風:古有千金一笑之說,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麼。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
袈裟本無清淨
紅塵不染性空
幽幽古剎千年鍾
都是痴人說夢
智玄大師:敢問二位施主,什麼是真經。修行不取真經又修的什麼行呢?
丁元英:大師考問晚輩自在情理之中,晚輩就斗膽妄言了。
所謂真經,就是能夠到達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
修 為成佛,在求,悟 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得涅槃。
智玄大師:不為成佛,那什麼是佛教呢?
丁元英: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
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
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無是名究竟圓滿。
佛教以次第而分,從精深處說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來不可思議,即非文化;從淺義處說是導人向善的教義,善惡本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即是文化。
從眾生處說是以貪制貪,以幻制幻的善巧,雖不滅敗壞下流,卻無礙撫慰靈魂的慈悲。
智玄大師:以施主之文筆言辭斷不是佛門中人,施主參意不拘經文,自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也難能可貴。
依貧僧看來,施主已經踩到得道的門檻了,離得道只差一步。進則淨土,退則凡塵。只是這一步,難如登天。
丁元英:承蒙大師開示,慚愧,慚愧。佛門講一個緣字,我與佛的緣站到門檻就算緣盡了,不進不出。
與基督,我進不得窄門;與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幾等貨色,大師已從這首詞裡看得明白。
裝了斯文,露了痞性,滿紙一個嗔字。今天來到佛門淨地拜見大師,只為討得一個心安。
旁白:殺富濟貧,丁元英這個詞裡讓人嗅到一股招招見血,劍劍封喉的寒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商場如戰場。丁元英到五臺山討個心安的由來就在於此。
智玄大師:水,是山上的泉水。請二位施主品茶。
智玄大師:施主這樣做是基於一種對社會文化認識的自我作為。
施主已經勝算在手,想必也已經計算到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至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
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韓楚風:那得救之道是什麼呢?
智玄大師: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
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
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
丁元英: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不能靠自己。
這是一個沉積了幾年前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
晚輩無意評說道法,只在緣起的事情裡順水推舟,借英雄好漢的嗓子喊上兩聲,至少不違朝綱。
丁、韓二人到廟宇頂。
韓楚風:佛門境地能抽菸嗎?
丁元英:欄內是淨,欄外是土,靠著欄杆就能抽。
韓楚風:剛才有話沒敢說,怕有吹捧之嫌,可又不吐不快,現在可以說了。
扶貧之道若以次第而分,也可分為三個層面:一,天上掉餡餅的神話,實惠、破格,是為市井文化,
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是為這人文化,三,不打碎點兒東西不足以緣起主題,大智大愛,是為英雄文化。
丁元英:不敢當,不敢當。誒,咱們怎麼也拽起文來了,可別恍恍惚惚地覺著自己也是大師了。
韓楚風:慣性,慣性。一下子有點兒收不住了。
這趟如果不來,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只是你我都有謗佛之嫌,也不怕下了地獄。
丁元英:沒有地獄,天堂焉在。總得有人在地獄待著。你我就算是一個,不然天堂就沒了著落。
一年多不見你,怎麼有了這麼高的境界了。
丁元英:這哪裡是境界,我還沒有衝動到為了能讓輿論濺起幾滴水花而招惹罵名。
韓楚風:啊?我的天。你這到這件事得折騰多少人,得惹多大動靜?原來就是,就是送給一個女人的禮物。
丁元英:天下之道論到極致,百姓的柴米油鹽;人生冷暖論到極致,男人和女人的一個情字。
這兩個極致,我都沒敢冒犯,不可以嗎。
韓楚風:可以,當然可以。只是你一向對女人敬而遠之,這個彎子轉得太大了。
丁元英:佛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實觀照。看摩登女郎是摩登女郎,看紅顏知己是紅顏知己。
韓楚風:古有千金一笑之說,如今一看,那千金一笑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