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翡翠講堂
-
2 # 寧狐公子
考古發掘獲取的西漢時期的女屍,歷經千年而尚未嚴重腐化的代表當屬辛追女屍。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具女屍,因其出土時儲存極為完好,創造了世界溼屍儲存記錄而享譽於世、備受關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原因主要是密封、恆溫、恆溼、相對無菌。
一.不腐女屍,栩栩如生。
這具千年不腐女屍出土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墓主人為辛追。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其宏大的墓葬規模、數千件的精品文物對於漢代考古學文化面貌的探討意義非凡。
這具屍身儲存的完善程度具體如何呢?據1973年發表於《文物》的考古報告得知,辛追古屍出土時,屍體外形完整,全身面板呈淺褐黃色,身上的許多地方軟組織還有一定的彈性,右大腿外側一塊面板上,可以看見清晰的毛孔,腳趾上趾紋也還很清楚。發細而稀疏,稍用力牽拉尚不致於脫落,尚存牙齒16顆。
二.屍身千年不腐之因。
嚴格意義上說,利蒼夫人女屍並非完全不腐,但是得以如此完好的儲存下來,則歸功於墓葬密閉性極好,古屍所處環境“恆溫、恆溼、相對無菌”。
1. 密封。
利蒼夫人墓坑用粘土分層夯實,墓坑深16米,加上墓口封土,共深20多米。屍身被多達二十餘層絲麻織物緊密包裹,有助於隔離空氣、防止蠅蟲。棺槨為四層套棺,每層棺木用油漆密封。棺槨外面填塞了一萬多斤防潮木炭。木炭外封以厚度達60一130釐米的白膏泥,白膏泥層阻礙了內外空氣和水分的交流,形成了密封的墓室。
四層棺槨
2. 缺氧。
處於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空氣本就十分有限。而隨葬品中容易腐爛的魚肉等在腐敗過程中進一步消耗了氧氣。從棺液中化驗出乙醇和乙酸,表明棺內可能倒有酒,這也有助於棺內氧耗加快。
3. 地質地貌。
馬王堆漢墓發掘區填土為粘土,經過夯實,有防滲水能力。墓底有1米多的石砂層含有泥,透水性差。墓頂坡陡,雨水流失快。長沙地區地震少而不強烈,墓室沒有裂縫。這些條件,都很有利於屍體的長期儲存。
4. 棺液。
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槨注滿了紅色棺液。據檢測,紅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機汞,汞有殺菌之用;在紅色棺液中還發現了一些中藥的成分,這可能是古人配製的防腐藥水;棺液據化驗為酸性,這種棺液浸泡屍體,有利於防腐和保持屍體的溼潤。
5. 人為因素。
以上這些防腐措施在利蒼夫人屍身上聯合作用,出現了千年不腐的奇效。反觀附近的兩座墓主人的屍身則不然。2號墓是辛追丈夫利蒼之墓,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3號墓主人是利蒼之子,覆蓋包裹屍體的衣衾嚴重腐朽,屍體僅存骨骸。之所以出現三座墓主屍身儲存差異如此之大的原因,則是因為2、3號墓遭受過人為擾動,密封、恆溫、恆溼、相對無菌的環境早已被打破。
回覆列表
江蘇挖出西漢古墓,女屍千年不腐,據說開啟棺材板的時候 ,女屍還發出了可怕恐怖的呻吟聲。空空覺得這些鬼怪蛇神的新聞根本不可信,現在都是科學社會了,難道真的還有人去相信“詐屍”嗎?
當撬開3號棺棺蓋時,一具古屍從棕褐色棺液裡仰面漂浮上來。屍體面板新鮮,經醫生和考古人員鑑定,屍體為女性,身長1.58米,年齡在50歲左右。其棺內的文物中,有一枚邊長為1.3釐米的青銅印章,印章上清晰地刻著“淩惠平”。
淩惠平的具體身份是什麼?她棺中的液體又是什麼?與她一同發現的三個棺木中的屍體皆已腐爛,淩惠平如何能駐守容顏?如今6年過去了,這具名為“淩惠平”的女屍身上的種種謎團仍未解開。
這是一處漢代墓葬,除施工損壞了一小部分外,其餘部分儲存得相當完整。整個墓的結構為一穴兩槨四棺墓,南槨室內棺編為4號棺,北槨室內由南往北依次編為1號棺、2號棺(男主人“東公”棺)、3號棺,四具棺木均儲存完好。
這是繼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湖北荊州漢墓男屍之後發現的第三具漢代溼屍,此型別的古屍極罕見,其科研價值、歷史和現實的意義極為突出。
關於“淩惠平”的身份一直撲朔迷離。在同一個墓葬裡同時出土的男主人棺裡也有一枚正方形龜鈕青銅印,但字跡模糊不清。男棺的槨板內側刻有“東公”二字。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東公”即為有名望的人。在漢代,只有年俸祿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龜鈕青銅印。因此,“凌”家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在中國西漢時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淩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呢?這些目前都還是個謎。
那為什麼會千年不腐呢?棺槨內紅色液體含有麝香、冰片、絲草等大量的中藥,此外更重要的是裡面含著砷(砒霜)和水銀,有防腐殺菌的作用,或許這能解釋屍體不腐爛的原因。這些雖然看似道理,但是具體為不腐的原因科學家們還在研究。
至於“呻吟聲”,也可能是開啟棺材時,女屍體內的壓強發生變化,氣體透過某組織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