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甲人
-
2 # 一寧1967
南韓經濟目前總體前景不被看好。前不久,南韓銀行(央行)宣佈將今年南韓經濟增長預期再次下調0.3個百分點,降為2.2%。在持續面臨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尤其南韓經濟遭受韓日經貿摩擦衝擊的情況下,今年的經濟能否達到2.2%的增長是個問號。南韓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使得它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南韓本身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南韓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50多種。有開採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南韓的支柱產業汽車、造船、鋼鐵、電子、石化等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需進口。
二是對外依賴嚴重。南韓經濟是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佔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2018年南韓進出口總額為1.14萬億美元(進口5350億美元,出口6055億美元),相當於南韓GDP總量(1.62萬億美元)的70%以上。“薩德”事件前,同中國的合作是南韓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南韓的電子產業在相關生產原料方面對日本依賴嚴重,當前日本對半導體、顯示屏等3項生產原料加強了對韓出口管控,使得南韓半導體、顯示屏產業面臨空前危機。一旦日本把南韓從“白名單”中刪除,日本對南韓出口管控的重要產品將從3個擴大到700餘個,南韓其他支柱產業也將遭受打擊。
三是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南韓人口少,才5000多萬,人均GDP雖然超過3萬美元,但普通居民拿到手的收入並不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6萬元人民幣左右,南韓國內的消費能力是比較差的,貢獻不了多少GDP。
四是南韓經濟要看大財閥的“臉色”。南韓經濟結構畸形,三星、現代、LG等十大財閥企業幾乎壟斷了南韓的主要產業。大企業的經營成績好,南韓經濟就好。如三星為南韓GDP貢獻了至少20%。今年以來三星的經營狀況不好,也帶累了南韓經濟。
如果韓日貿易摩擦長期化,南韓經濟極有可能陷入倒退,從此一蹶不振。
回覆列表
南韓經濟實際上已經在倒退了,經此一戰,勢必會繼續頹廢。
即使沒有日本出口限制,南韓本身的經濟已經在萎縮南韓經濟第一季度收縮幅度超過預期,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較前三個月萎縮0.4%,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差表現。南韓5月份出口下滑9.4%,跌幅超過預期,為連續第6個月下滑,製造業信心指數也預示著持續的痛苦。
(圖片為三星電子工廠)
日本瞄準了南韓國家級企業進行攻擊,持續的影響重大。南韓是半導體巨頭三星電子和SK 海力士的大本營,這兩家公司在2018年為全球儲存晶片提供了61%的零部件,主要客戶包括蘋果和華為等主要科技公司。目前,這兩家南韓供應商擁有“高”水平的半導體庫存,可以依賴。但當庫存持續消耗時,如果未能及時找到原材料的替代供應商,公司會受到傾覆的風險。
也就是說,南韓的經濟預期還要進一步下滑。
日本對南韓原材料出口管制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聯想到:美國對中國華為進行的打擊,根本目的是為了牽制中國5G的快速發展,保護本國5G的技術跟進和應用。此次日本在7月初實施的晶片原材料出口限制,是否也是為了牽制南韓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
當特朗普政府開始拿出國家安全的名義去保護國內製造業、提高進口關稅時,這無疑打開了濫用貿易限制的“潘多拉盒子”,日本就是有一樣學一樣,聲稱出於國家安全考慮,限制三種化學品的出口——氟化氫氣體、氟化聚醯亞胺和光敏電阻。
日本實施的限制措施實際上是試圖在半導體行業競爭中遏制南韓。尤其是在非儲存領域,日本希望阻礙南韓成為邏輯晶片領導者的計劃。眾所周知,日本在高科技行業的投入也是驚人的,而且技術領先世界。日本人還是很聰明的,他們從美國發起的高科技領域的貿易戰中,看出了只有將核心原材料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至於被人牽著鼻子走。況且,南韓和日本還有解決不清的各種麻煩。打擊南韓在半導體領域的實力,是日本和美國都希望的。
上世紀80年代美日之間也發生過類似衝突,當時美國政府向日本公司施壓,因為他們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尖端產業的領導者,擔心這可能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和工業地位。美國政府指責日本IT企業傾銷其產品,對三菱電氣、日立和東芝施加了壓力。最終美國與日本簽署了一項協議,促使日本增加從美國進口晶片。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面臨結構性調整,新技術即將帶來新一輪技術升級和工業革命。
因此,日本發起的貿易戰,根本原因和美國貿易戰一樣,都是科技戰爭,從國家意志層面來主導本國的科技發展、抑制重點競爭國家的技術發展。所以,南韓的經濟勢必會持續遭受日本原材料限制而進一步頹廢。當然,如果他能儘快找到替代原材料,說不定能夠推遲頹廢趨勢的到來。但面臨世界貿易衝突加劇,未來又何止是半導體原材料限制呢?更多的原材料和技術限制,將一個個到來,南韓經濟在世界各國博弈中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