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音樂博覽
-
2 # 呆愣胖的大頭魚
●就題論題不做任何擴充套件。
●南竹北木。以下圖中蒙元箭桿用材應為硬直木,似以樺木杆為上。
●向引用網路圖片的原作者致謝!、
-
3 # 冷兵器研究所
《天工開物》對明代軍用弓箭(用於弓射的箭)的製法作出了詳細的闡述。
書中說,箭頭通常長一寸,形制有多種,滿蒙地區的箭頭像桃葉槍,廣東南部黎族人的箭頭像平頭的鐵鏟,中原地區的箭頭像三稜錐。
《武備志》中也記載有多種不同的箭鏃,這些箭鏃的用途不同,形制也各不相同。有專用於射纜繩的月牙箭;用於射馬的艾葉頭箭、鏟子箭、狼舌頭箭;既可射馬,又可射人的菠菜頭箭、鑿子頭箭、柳葉箭;還有用於破甲的破甲錐箭;用於射馬或打獵的三叉箭、菱葉箭、眉針箭、兔叉箭;由戚繼光創造的兩開肩箭;用於打獵或傳遞訊號的鐵撲頭箭;用於演練的皮頂角頂小撲頭箭;還有四扣馬箭、蕎麥稜箭、無扣箭、攢竹箭、半邊扣箭等多種箭矢。
《天工開物》裡說,箭桿一般長二尺,末端有一個凹槽,稱為“銜口”,用於扣弦。各地製作箭桿的材料也不同,如南方用竹,北方用柳木,滿蒙地區用樺木。
如果箭桿上打有孔,射出去時就會和安裝鳴鏑的箭一樣迎風發出聲音,即“響箭”。這種響箭宋代也有,稱為“鳴鈴飛號箭”。從《武經總要》上的插圖來看,鳴鈴飛號箭的箭桿便有多個穿孔,與《天工開物》中的記載類似。和使用鳴鏑相比,這種製作響箭的方式相對比較簡易和廉價。
一般來說,用竹製作箭桿時,並非使用單根竹材,而是要用三四條竹條粘合在一起,然後再將粘合好的竹材削成表面光滑的圓柱體長條。削好後,兩端要用絲纏緊,然後在表面髤漆,這種箭桿又稱“三不齊”。
但也不是說不能使用單根竹子製造箭桿,如浙江和廣東南部有天然的箭竹,直接擷取枝幹即可作為箭桿使用。
如果使用柳木或樺木製作箭桿的話,需要選取較為圓直的樹枝,然後再稍加修正就可以。
竹製的箭桿一般不需要矯正,而木製箭桿風乾之後會變彎,這時候就要用一種被稱為“箭端”的工具來矯正。箭端是一塊木板,上面刻有槽,矯正時,將木杆放在槽裡來回刮拉,箭桿就會變的平直。
箭桿的後端裝有箭羽,箭羽非常重要,其優劣直接影響箭的速度和準確率。箭羽為剖開的鳥羽,用膠粘在箭桿末端,一共三條。製作箭羽的鳥羽越硬越好,以鵰翎為佳,角鷹和鷂鷹的翎次之。
《天工開物》裡說,南方沒有大雕,鷹也不多,因此南方人經常使用雁翎或者鵝翎製作箭羽。這些翎毛由於比較軟,不抗風吹,箭射出去後,遇到風就歪了。因此整體上說,南方的箭質地不如北方的箭。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複合弓製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採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效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為制弓以幹、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為重要。
六材之幹 “幹”,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製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乾材的效能,對弓的效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註明:乾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折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為幹,而北方,特別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為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佔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製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內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釐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著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黃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六材之筋 “筋”,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乾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黃魚鰾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製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溼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