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門旅遊目的地攻略

    什麼叫做研學旅行呢?

    舉幾個例子,比如孔子周遊列國、司馬遷走遍南北、諸葛亮雲遊四方,這些行為就叫作研學旅行。時間推移至現代,研學旅行已經被規範成一種集體行為和教育模式。

    科學規劃研學旅行線路,既要考慮到整個旅途的學習體驗,又要考慮到線路的安全性、經濟性、可行性等多種相容情況。

    一、篩選出適合研學旅行,具有差異化學習體驗的線路。

    比如大城市的學生,可以到川藏線,色達、稻城、亞丁小環線,或黃龍、九寨溝線等。體驗有別於高樓大廈、汽車、霧霾的高山河流、冰川湖泊、及無數原生態野生珍奇保護動物,從而加深對地質文化的認知,樹立自然遺產的保護意識。

    第二,在如上路線中挑選出安全、經濟、可行的線路。

    一般來說,目前各大景區線路的路況都已相對完善,提前瞭解路況資訊,再派熟悉此線路的老司機進行謹慎駕駛,基本不會出現交通安全問題;

    對於經濟方面的把控,建議和旅行社或戶外俱樂部做好包團合作,並簽訂協議,可以最大程度地將研學旅行的花費降到最低;

    可行路線,要根據具體計劃時間和經濟預算來考慮。參考標準:市面上的組車出行,平均每天每人的開銷在500-600左右(車費、門票、住宿、伙食)。

  • 2 # 北國醬香

    根據國家對研學旅行的要求,線路的選擇是有規定的。不論哪個年齡段的研學,那條主題的研學,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透過研學旅行達到:1、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2、增加社會參與,實踐創新勇於擔當;3、提升文化修養,培養科學精神。

    例如小學生的研學旅行,應該以鄉土鄉情為主題設計研學路線,規定四-六年級的學生才能參加,也就是說孩子年齡在10-12歲,年齡比較小,選擇路線就以省內較近的區域作為研學旅行的目的地。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風俗習慣設計課程,目的就是學習和認識。

    譬如孔孟之鄉的儒學主題,博物館的紅色主題,科技館的科技主題等。

    初中生的研學旅行,主要針對初一初二的學生,13-15歲,要以縣情市情為主,視野要比小學生更開闊一些,多引導孩子們思考,透過所見所想與文化課程相結合,讓孩子們達到活學活用,或者學有所用。譬如:徽文化主題,北京的現代科技主題等。

    高中生的研學旅行,高一高二的學生,年齡16-18,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接近成年人的思維,在很多事情上都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個時期的研學旅行省情國情為主,讓孩子們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開闊視野,譬如國內的,南京的民國主題,四川的巴蜀主題,西部省份的一帶一路主題,以及有條件的可以設計歐洲線路,美國線路。

  • 3 # 平安1538067578348

    走出山溝,才有了匠從八方來,成就了景德鎮陶瓷的千年不朽。

    改革開放,才能從弱小變強大,踐行著民族騰飛的偉大中國夢。

    合理規劃,才可花小錢觀大千,領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

  • 4 # 不南電影

    作為研學旅行的倡導者,我覺得研學旅行線路怎麼去科學規劃,這個問題太廣了。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各地出現一種“百花齊放的狀態。各地也相繼出現一系列規定,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規定。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對研學旅行的認識還處於初級階段。

    我見過一些研學路線、研學任務、研學課程都是設計好了的,。不管是小學、初中、高中,都是研學旅行機構、學校、老師,代替學生把一些事情做完了。

    我想研學旅行的初衷就是為了彌補孩子們在各種研究學習過程中,增加經歷、體驗。但是,現在各種各樣的研學課程都是做成了包辦代替。孩子們按照老師的要求整理好東西,帶上生活用品,上車聽話,下車拍照,旅行回來之後寫的研學體會,也是流水賬一樣,沒有任何創新突破的感悟。

    我想說一個家長的反饋——研學,逛名校

    一天放學回家,兒子拿著一張“名校”研學之旅的通知單。

    通知單的廣告詞是:研學名校,離上名校只有一步之遙!帶著孩子去造訪中國最牛大學,上名校不再是夢!

    孩子媽媽當時看完通知單就笑了,廣告詞也太脫離實際情況了。

    難道去名校參觀幾次,就能離名校只有一步之遙了?簡直感覺就像拿到了錄取通知書一樣,太唬人了吧!

    後來兒子還是跟著學校組織的“名校”研學團,交了3000元的團費。在北京的三天行程,分別去了、清華、北大和人大,這三所中國頂級大學參觀。

    參觀流程實現是這樣的,一早被大巴車拉到天安門看升旗、合影,然後就直接去了清華大學,排隊進了校門,帶隊老師安排了固定的路線,教學樓裡不讓進,只能在外面參觀,帶隊老師不停的安排各種合影,拉橫幅拍照。老師們不停的讓快點走,匆忙的走了一個小時就把清華園參觀完了。

    全程下來都是匆匆忙忙,更不會體會到名校的氛圍。目前市面上的關於名校的研學,很少有能夠在名校中進行深度交流的研學產品,這實際上就是在學校的公共區域參觀,根本沒辦法展開有意義的研學活動。

    至於研學旅行學習目標的設定、地點的選擇、路線的規劃,都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設計、參與,我們做的大部分工作恰恰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商隱臨死前寫的最後一首詩是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