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患家
-
2 # 懶道人
糖尿病作為世紀頑症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在所有糖尿病患者最終的死亡原因中可以發現,大概三分之二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死於心血管事件,注意,這裡所說的心血管事件是廣義的心血管事件,包括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冠心病、腦梗塞還有外周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中心臟病的發病率遠高於血糖正常的人群,而且發生心臟病後的預後和轉歸也要差於一般人群。
目前認為在糖尿病患者中會出現以下三種心臟疾病:
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雖然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現的冠心病基本病理表現和一般人群中類似,但是具有多階段損傷、廣泛性堵塞、多支病變等特點,並且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發病隱匿,通常沒有典型的胸痛症狀,救治起來也比一般人群困難,往往需要放置多根支架甚至只能透過冠脈搭橋手術才能比較好地解決冠脈缺血問題。
2. 心肌纖維化:糖尿病患者中會出現比較獨特的心肌細胞間纖維化,這種病變會改變心臟收縮順應性,影響心臟功能,導致心功能衰竭。可以想象原本我們的心臟是如同肌肉那樣具有彈性的可以有規律收縮鬆弛,從而泵出推動血液迴圈的重要臟器,一旦發生比較嚴重的心肌纖維化後,整個心臟肌肉會逐漸被膠原纖維所替代,整個心臟會變得僵硬而無法自如活動,這樣也就失去了其本來推動血液迴圈的重要作用,人體就會出現心衰症狀。
3. 心臟植物神經病變:心臟有規律的搏動受到植物神經——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支配,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迷走神經常常會有損害,從而導致心臟植物神經病變,在臨床表現上早期會出現心率變異性和壓力反射敏感性的異常,隨著神經病變損害的加重,會導致糖尿病患者心悸、早搏、心律失常,乃至嚴重的心源性猝死。
關於糖尿病患者心臟病的成因,目前認為是多重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血糖代謝異常導致的脂代謝、血粘度、凝血功能異常、氧化應激、內皮損傷等,但是就目前人體中的臨床研究結果提示血糖的控制似乎不會改變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最終結果,也就是說嚴格控制血糖並不能發現能夠減少心臟病死亡和心梗的發生,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相信糖尿病與心臟病只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兩者具有致病的“共同土壤”。
-
3 # 杏仁健康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很高,會對周圍神經,血管,視網膜,腎臟等造成損害。
其中,糖尿病對心臟大血管和微血管都有損害。糖尿病糖代謝紊亂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它對大血管病變影響主要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管腔狹窄,最終誘發冠心病。糖尿病對微血管損害主要是糖尿病誘發心肌細胞代謝紊亂,出現微迴圈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誘發糖尿病性心肌病,最終出現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猝死等等。
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對心臟病有直接的影響,糖尿病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1.5-4.5倍,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平時,就需要控制好血糖水平,以減少糖尿病對心血管的影響。
回覆列表
糖尿病患者在糖脂代謝紊亂的基礎上容易造成心臟的損害,統稱為糖尿病性心臟病,主要表現為大血管損害造成的冠心病、微血管損害造成的糖尿病心肌病和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損害造成的心律失常等幾種形式。
首先,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一項重要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容易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最終導致冠心病的發生。一項研究發現,中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30%~38%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死亡率為5~6倍。這種形式是糖尿病損害心臟的最主要的方式。
其次,糖尿病可損害心肌內的微小血管及植物神經,導致糖尿病心肌病的發生。所謂糖尿病心肌病,是排除了高血壓、冠心病及其他已知疾病所致的心肌損傷後診斷的一類獨立的特異性心肌病,表現為心臟舒張和(或)收縮功能障礙、各種心律失常等。
最後糖尿病可損害心臟的植物神經,出現非特異性的心悸等表現。
糖尿病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可以上述三種損害的單一情況出現,也可三者交叉混合。所以對於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嚴格控制血糖,減緩其對心臟的損害。